“法侶自招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法侶自招攜”全詩
竹徑通城下,松門隔水西。
方同沃洲去,不作武陵迷。
仿佛遙看處,秋風是會稽。
分類: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寄靈一上人初歸云門寺》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靈一上人初歸云門寺》是唐代詩人張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寒山白云里,法侶自招攜。
竹徑通城下,松門隔水西。
方同沃洲去,不作武陵迷。
仿佛遙看處,秋風是會稽。
詩意:
這首詩詞寫的是詩人給初歸云門寺的靈一上人寄去的信。詩人描述了靈一上人與他共同修行的情景,以及靈一上人離開云門寺去其他地方修行的場景。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地名,詩人表達了對靈一上人的思念和祝福。
賞析:
這首詩詞以自然景物和地名作為背景,將人物與環境融為一體,展現了作者對靈一上人的深情厚意。
首句“寒山白云里,法侶自招攜。”描繪了寒山之中白云飄渺的景象,法侶(指靈一上人)自然而然地來到詩人身邊,兩人心靈相通,共同修行。
接下來的兩句“竹徑通城下,松門隔水西。”則描繪了云門寺的環境。竹徑通向城下,松門則隔水而立于西方。這里通過描寫云門寺的位置和景觀,營造出寧靜幽雅的修行環境。
接著詩人寫道:“方同沃洲去,不作武陵迷。”靈一上人離開云門寺去沃洲修行,而不會迷失在武陵山。這里表現出靈一上人的堅定決心和對修行道路的選擇。
最后兩句“仿佛遙看處,秋風是會稽。”描繪了詩人遙望靈一上人離去的情景,秋風吹拂著會稽山(即靈一上人的目的地)。這里詩人表達了對靈一上人離去的感慨和祝福之情。
整首詩詞通過描寫自然景物、地名和人物情感,展示了作者對靈一上人的思念和對他修行道路的祝福。同時,通過寄托在自然景物上的情感,使詩詞充滿了唐代文人儒雅的氣息,給人以寧靜、舒適的感受。
“法侶自招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líng yī shàng rén chū guī yún mén sì
寄靈一上人初歸云門寺
hán shān bái yún lǐ, fǎ lǚ zì zhāo xié.
寒山白云里,法侶自招攜。
zhú jìng tōng chéng xià, sōng mén gé shuǐ xī.
竹徑通城下,松門隔水西。
fāng tóng wò zhōu qù, bù zuò wǔ líng mí.
方同沃洲去,不作武陵迷。
fǎng fú yáo kàn chù, qiū fēng shì kuài jī.
仿佛遙看處,秋風是會稽。
“法侶自招攜”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八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