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事山中好”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是事山中好”全詩
家乏千頭橘,官羞七尺蓍。
樵蹊談野史,茗榻和僧詩。
是事山中好,歸來始得知。
分類:
《次韻僧自文見贈四首》方回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僧自文見贈四首》是宋代方回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去思無德政,豈有吏民碑。
家乏千頭橘,官羞七尺蓍。
樵蹊談野史,茗榻和僧詩。
是事山中好,歸來始得知。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于官場腐敗和社會道德淪喪的思考和感慨。詩人認為,遠離紛擾的山中生活才是真正值得向往的,與山中的自然環境相比,官場的德政已經幾乎不存在了。他通過對家境貧困和官場虛偽的描寫,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真實價值的追求。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展示了詩人對社會的深思和對自然的向往。首句"去思無德政,豈有吏民碑"表達了詩人對官場腐敗和社會道德淪喪的失望。詩人認為,現實社會中已經很難尋找到真正有德行的政府官員和民眾,他們值得被銘記和贊揚的事跡幾乎不存在了。
接著,詩人以家境貧寒的比喻"家乏千頭橘,官羞七尺蓍",形象地描繪了自己的貧困和社會地位的低下。橘和蓍都是古代象征地位和財富的植物,而詩人的家中卻只有千頭橘,官員們看到這樣的情況都會感到慚愧。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描述了自己在山中的生活,與樵夫談論野史,與僧人共享茗茶,表達了對山中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在山中,詩人能夠遠離世俗的紛擾,享受自然的美好,與真正有思想和情趣的人交流,寫詩作畫,追求內心的寧靜與滿足。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深刻的意境和真摯的情感,展示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與對自由和真實的追求。這種對自然的向往和對高尚道德的追求,是宋代文人士人普遍的情感表達,也是方回作品的主要特點之一。
“是事山中好”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sēng zì wén jiàn zèng sì shǒu
次韻僧自文見贈四首
qù sī wú dé zhèng, qǐ yǒu lì mín bēi.
去思無德政,豈有吏民碑。
jiā fá qiān tóu jú, guān xiū qī chǐ shī.
家乏千頭橘,官羞七尺蓍。
qiáo qī tán yě shǐ, míng tà hé sēng shī.
樵蹊談野史,茗榻和僧詩。
shì shì shān zhōng hǎo, guī lái shǐ dé zhī.
是事山中好,歸來始得知。
“是事山中好”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九皓 (仄韻) 去聲二十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