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鳴云樹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鶴鳴云樹深”全詩
因山曾改眼,見客不言心。
月出溪路靜,鶴鳴云樹深。
丹砂如可學,便欲住幽林。
分類: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不食仙姑山房》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不食仙姑山房》是唐代詩人張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寂寂花枝里,草堂唯素琴。
因山曾改眼,見客不言心。
月出溪路靜,鶴鳴云樹深。
丹砂如可學,便欲住幽林。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張籍在一個山間的小草堂中的寂靜生活。他的房間里只有一把素琴。由于長期與山相伴,他的眼睛似乎也受到了山的影響而變得明亮,能夠洞察訪客的內心,不需言語交流。當月亮升起時,溪水的路變得安靜,白鶴在云樹間鳴叫,山林間的景色深邃而寧靜。丹砂是一種神奇的藥物,詩人想要學習它的特質,渴望能夠永遠居住在這樣幽靜的山林中。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表達內心感受,展示了張籍對山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詩中的花枝、草堂、月亮、溪水、白鶴等意象,都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寧靜、美麗的山間世界。詩人通過自然景色的描繪,表達了他對安靜、純粹生活的渴望,追求內心的寧靜與自由。他用丹砂的形象來表達自己對山林生活的向往,丹砂象征著寧靜、長壽和神奇的品質,詩人希望能夠學習丹砂的特質,永遠居住在這樣幽靜的山林中。
整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寧靜生活的追求,展示了對山林生活的向往與向往背后的種種情感。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詩人與讀者共同感受到了寧靜與美好,詩詞給人以一種靜謐、安詳的感覺。它表達了詩人對清凈生活的追求,同時也是對都市繁忙生活的一種反思和寄托。
“鶴鳴云樹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ù shí xiān gū shān fáng
不食仙姑山房
jì jì huā zhī lǐ, cǎo táng wéi sù qín.
寂寂花枝里,草堂唯素琴。
yīn shān céng gǎi yǎn, jiàn kè bù yán xīn.
因山曾改眼,見客不言心。
yuè chū xī lù jìng, hè míng yún shù shēn.
月出溪路靜,鶴鳴云樹深。
dān shā rú kě xué, biàn yù zhù yōu lín.
丹砂如可學,便欲住幽林。
“鶴鳴云樹深”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仄韻) 去聲二十七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