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磹甃人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石磹甃人行”全詩
蒲團借客坐,石磹甃人行。
似鶴難知性,因山強號名。
時聞衣袖里,暗掐念珠聲。
分類: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贈箕山僧》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贈箕山僧》是唐代張籍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在空曠的林間住了很久,
長時間的禪修使耳目清明。
借用蒲團請客人坐,
鋪設石磹以供人行。
僧人的本性像鶴一般難以了解,
因此以山名為自己的號號。
有時聽到他的袖子里傳出來,
暗暗念珠的聲音。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住在箕山的僧人。他在這片空曠的林地中長時間修行,使得他的耳目清明。他以蒲團招待來訪的客人坐下,用石磹鋪設道路。詩中提到僧人的本性難以了解,就像鶴一樣,因此他以箕山的名字為自己取了一個別號。在詩的最后,作者提到有時可以聽到僧人袖子里傳來念珠的聲音。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質樸的語言,描繪了箕山僧人的生活場景和內心狀態。從詩中可以感受到僧人清靜的修行氛圍和與大自然的融合。作者通過描述蒲團和石磹,展現了僧人對來訪客人的款待,并暗示著他在塵世中的善行。詩中的比喻“似鶴難知性”表達了僧人的內心深處有著超凡脫俗的境界,與世間眾生不同。最后一句“時聞衣袖里,暗掐念珠聲”,通過聲音的描寫,展示了僧人在默默修行中的虔誠和專注。整首詩以簡練的筆觸刻畫了僧人的生活和內心世界,讓人感受到寧靜與超然的境界。
這首詩詞通過對僧人生活和內心的描繪,表達了對禪修境界的追求和對超脫塵世的向往。它展示了作者對清靜修行和精神追求的理解,并通過自然景物和隱喻的運用,傳達了一種超越物質世界的境界感。整首詩意境清新、含蓄深遠,讓人沉思和感悟。
“石磹甃人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jī shān sēng
贈箕山僧
jiǔ zhù kōng lín xià, cháng zhāi ěr mù qīng.
久住空林下,長齋耳目清。
pú tuán jiè kè zuò, shí tán zhòu rén xíng.
蒲團借客坐,石磹甃人行。
shì hè nán zhī xìng, yīn shān qiáng hào míng.
似鶴難知性,因山強號名。
shí wén yī xiù lǐ, àn qiā niàn zhū shēng.
時聞衣袖里,暗掐念珠聲。
“石磹甃人行”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平韻) 下平八庚 (仄韻) 上聲二十四迥 (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