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相傳補養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老去相傳補養方”全詩
重著青衫承詔命,齊趨紫殿異班行。
別來同說經過事,老去相傳補養方。
憶得當時亦連步,如今獨在讀書堂。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同將作韋二少監贈水部李郎中》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同將作韋二少監贈水部李郎中》是唐代詩人張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舊年同是水曹郎,
各罷魚符自楚鄉。
重著青衫承詔命,
齊趨紫殿異班行。
別來同說經過事,
老去相傳補養方。
憶得當時亦連步,
如今獨在讀書堂。
詩意:
這首詩詞以對友人李郎中的贈詩形式表達了作者張籍對友情和歲月流轉的思考。詩中描繪了作者與李郎中早年在水部曾共事,后來各自罷官返鄉的情景。然而,他們在經歷了一段時光后,再次相遇時已經身份不同,張籍已經重著青衫,承受著皇命,而李郎中則在紫禁城中另有職責。他們相互交談著各自的經歷,分享彼此的補養之道。張籍回憶起他們共同的過往,當時他們并肩而行,而如今他獨自坐在讀書堂中。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述作者與友人李郎中在官場中的舊時光和后來的不同命運,表達了友情和時光流轉的主題。詩人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舊年同為水曹郎的情景,這種官職地位上的平等和相伴,隨著時間和命運的變遷漸行漸遠。詩中的青衫、詔命、紫殿等詞語,展示了詩人與友人在官場中的不同命運和地位差異。然而,盡管他們的境遇發生了改變,他們仍然保持著友情,彼此交流著經歷和補養方面的心得。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往昔的回憶和對現實的感慨,展示了歲月變遷和生活的不同階段。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友情和命運的轉變,通過對官場經歷的對比,傳達了作者對歲月流轉和生活變遷的思考。詩中融合了個人情感和社會背景,具有深刻的時代內涵。
“老去相傳補養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óng jiāng zuò wéi èr shǎo jiān zèng shuǐ bù lǐ láng zhōng
同將作韋二少監贈水部李郎中
jiù nián tóng shì shuǐ cáo láng, gè bà yú fú zì chǔ xiāng.
舊年同是水曹郎,各罷魚符自楚鄉。
zhòng zhe qīng shān chéng zhào mìng,
重著青衫承詔命,
qí qū zǐ diàn yì bān xíng.
齊趨紫殿異班行。
bié lái tóng shuō jīng guò shì, lǎo qù xiāng chuán bǔ yǎng fāng.
別來同說經過事,老去相傳補養方。
yì dé dàng shí yì lián bù, rú jīn dú zài dú shū táng.
憶得當時亦連步,如今獨在讀書堂。
“老去相傳補養方”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