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滿肌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桃花滿肌骨”全詩
冬暖拾松枝,日煙坐蒙滅。
木蘚青桐老,石井水聲發。
曝背臥東亭,桃花滿肌骨。
分類:
作者簡介(李賀)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題趙生壁》李賀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趙生壁》
大婦然竹根,
中婦舂玉屑。
冬暖拾松枝,
日煙坐蒙滅。
木蘚青桐老,
石井水聲發。
曝背臥東亭,
桃花滿肌骨。
中文譯文:
高大的竹子似乎是從根部生長的,
中等身材的女子正在磨破玉器。
溫暖的冬日里撿拾松樹枝,
太陽逐漸隱沒在冥冥的云彩中。
苔蘚覆蓋在古老的桐樹上,
石井里的水發出悅耳的聲音。
躺在東亭上曝曬著背,
桃花在身上盈滿了濃香。
詩意與賞析:
《題趙生壁》是唐代詩人李賀創作的一首詩,描繪了一幅冬日田園景色的圖畫。
詩人以簡潔的詞句,展示了冬日鄉村的平靜和靜謐。詩中的“大婦然竹根,中婦舂玉屑”描繪了一個女子磨損寶貴的玉器,顯示了她粗獷的勞動和堅韌的性格。
“木蘚青桐老,石井水聲發”則描寫了自然界的景物。青桐上覆蓋著苔蘚,揭示了歲月流轉和生命的繁華。石井里的水發出悅耳的聲音,為整個場景增添了一絲生機和活力。
最后兩句描述了詩人在東亭上休息的情景,背部被陽光曬得暖洋洋的舒適感受,而桃花香氣彌漫在全身,使得整個人充滿了春天的活力和美感。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田園農村的寧靜和美麗,凸顯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自然世界和生活的熱愛和觀察力。詩中的景物形象栩栩如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喚起了讀者對自然與人性關系的思考。在描寫田園場景的同時,也有對勞動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的思考,展示了詩人對農業勞動和日常生活的尊重和贊美。
“桃花滿肌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zhào shēng bì
題趙生壁
dà fù rán zhú gēn, zhōng fù chōng yù xiè.
大婦然竹根,中婦舂玉屑。
dōng nuǎn shí sōng zhī, rì yān zuò méng miè.
冬暖拾松枝,日煙坐蒙滅。
mù xiǎn qīng tóng lǎo, shí jǐng shuǐ shēng fā.
木蘚青桐老,石井水聲發。
pù bèi wò dōng tíng, táo huā mǎn jī gǔ.
曝背臥東亭,桃花滿肌骨。
“桃花滿肌骨”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