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火不光天下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旱火不光天下雨”全詩
斷燼遺香裊翠煙,燭騎啼烏上天去。
帝家玉龍開九關,帝前動笏移南山。
獨垂重印押千官,金窠篆字紅屈盤。
沙路歸來聞好語,旱火不光天下雨。
分類:
作者簡介(李賀)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后,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沙路曲》李賀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沙路曲》
朝代:唐代
作者:李賀
中文譯文:
柳臉半遮蓋在丞相府的樹下半瞇著眼,
玉佩的馬蹄釘鈴聲踏過沙路。
熄滅的余煙飄蕩著香氣,
燭火下烏鴉鳴啼,向天飛去。
帝王的玉龍開啟九重關,
在帝王面前持笏拜謁,山脈動搖。
獨自掛印,壓迫著千萬官員,
金字篆刻在紅色卷軸上。
沿著沙路歸來,聽到喜訊,
旱災不僅僅是下雨的問題。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唐代的一幅畫面,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和對命運的感慨。
詩中的“柳臉半眠丞相樹”,形容了丞相府的樹木下的柳樹葉部分遮擋著丞相的臉,顯示出一種寧靜、寂靜的氛圍。珮馬釘鈴踏沙路,形象地描繪了行人經過沙路的聲音。
接下來的幾句描述了一種滅亡的景象,斷燼遺香裊裊翠煙,燭騎啼烏上天去。這里燭騎象征著帝王,烏鴉的哀鳴和飛行則寓意著朝代的衰落。
后面的幾句描述了帝王的威嚴和權力,帝家玉龍開九關,帝前動笏移南山。帝王的舉動使得山脈都震動了起來。獨垂重印押千官,金窠篆字紅屈盤。帝王獨自掛印,掌握著千萬官員的命運,金色的卷軸上刻滿了壓迫和權力。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好消息的渴望,沙路歸來聞好語,旱火不光天下雨。詩人希望能夠聽到好消息,旱災不僅僅由于缺乏雨水。
賞析:
《沙路曲》以細膩的意象和抒情的筆觸展示了唐代社會的衰落和權力的腐朽。通過對自然景物和帝王權力的描繪,詩人傳達了對時代變遷和社會現象的思考。整首詩運用了許多意象和象征手法,使得詩的意義更加深遠。讀者可以通過欣賞這首詩,感受到作者對時代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這首詩喚起了人們對權力與命運的思考,以及對社會變遷和個人命運的感慨。同時,詩中運用了細膩的描寫和意象,使得詩歌更具藝術性和感染力。
“旱火不光天下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ā lù qū
沙路曲
liǔ liǎn bàn mián chéng xiàng shù, pèi mǎ dīng líng tà shā lù.
柳臉半眠丞相樹,珮馬釘鈴踏沙路。
duàn jìn yí xiāng niǎo cuì yān,
斷燼遺香裊翠煙,
zhú qí tí wū shàng tiān qù.
燭騎啼烏上天去。
dì jiā yù lóng kāi jiǔ guān, dì qián dòng hù yí nán shān.
帝家玉龍開九關,帝前動笏移南山。
dú chuí chóng yìn yā qiān guān, jīn kē zhuàn zì hóng qū pán.
獨垂重印押千官,金窠篆字紅屈盤。
shā lù guī lái wén hǎo yǔ,
沙路歸來聞好語,
hàn huǒ bù guāng tiān xià yǔ.
旱火不光天下雨。
“旱火不光天下雨”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