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知不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唯我知不知”全詩
閻老索飯錢,汝等怕不怕。
龜毛敲兔角,五彩虛空畫。
正當恁麼時,摩尼誰著價。
大年初一日,道閑卻成急。
自拜夢中人,妄想從誰立。
唯我知不知,今古希相識。
張三李四歌,草木空祗揖。
日月轉眼睛,歷劫不曾停。
三賢與十圣,枉費苦精神。
常思達磨老,九年守少林。
如今意不盡,瓦礫即真金。
分類:
《偈頌三十首》釋印肅 翻譯、賞析和詩意
《偈頌三十首》是宋代釋印肅所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以幽默的筆調描繪了一系列禪宗修行的場景和人物形象,同時也蘊含了深刻的詩意。
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如下:
臘月三十夜,髑髏自相罵。
在臘月的最后一天晚上,骷髏們互相咒罵。
這兩句描繪了一個禪宗的幻境,以夜晚的場景作為背景,通過骷髏自相咒罵的形象,表達了人們在修行中遇到的種種幻象和困擾。
閻老索飯錢,汝等怕不怕。
閻羅王向大家索要飯錢,你們害怕嗎?
這兩句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修行者內心的貪欲和恐懼,閻羅王的形象象征著人們對死亡和輪回的恐懼。
龜毛敲兔角,五彩虛空畫。
龜兔角上敲打,五彩虛空繪畫。
這兩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了禪修中出現的怪異景象和幻覺,強調了修行者面對的種種困境和挑戰。
正當恁麼時,摩尼誰著價。
正當這樣的時刻,摩尼寶珠的價值是多少?
這句詩意深遠,表達了在修行過程中,修行者對于物質財富和外部價值的淡漠和超越。
大年初一日,道閑卻成急。
大年初一,修行的道路變得繁忙和緊迫。
這句詩表達了修行者在傳統節日來臨時,卻感到修行道路的艱難和緊迫。
自拜夢中人,妄想從誰立。
自己向夢中的人行禮,妄想中的人是誰?
這句詩探討了現實與夢幻之間的界限和認知的迷失。
唯我知不知,今古希相識。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無知,今古間渴望相互認識。
這句詩表達了修行者對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渴望與他人分享心靈體悟的愿望。
張三李四歌,草木空祗揖。
張三李四唱歌,草木向他們鞠躬致敬。
這句詩以幽默的方式描繪了禪修者與自然界的和諧共處,傳遞了平等與尊重的價值觀。
日月轉眼睛,歷劫不曾停。
太陽和月亮轉動眼睛,歷劫循環不停止。
這句詩表達了時間的無常和循環,以及修行者對于生命和宇宙的感悟。
三賢與十圣,枉費苦精神。
三賢和十圣,白白浪費了辛勤修行的精神。
這句詩反映了修行者對于眾多圣賢的敬仰,但也暗示了修行者對于成為真正的圣賢的追求,以及在修行過程中所面臨的艱辛和挑戰。
常思達磨老,九年守少林。
經常思念達摩老祖,守護少林九年。
這句詩表達了修行者對于禪宗創始人達摩祖師的崇敬和敬仰,以及對于守護和傳承佛教智慧的承諾。
如今意不盡,瓦礫即真金。
如今的心意無法盡述,廢墟中也蘊含真金。
這句詩表達了修行者對于內心體悟和經驗的無法言傳,以及在平凡和廢墟之中也能發現真正的寶貴和珍貴之處。
這首詩詞通過幽默和夸張的筆調,以及富有禪宗哲理的意象,描繪了修行者在禪修過程中所面對的幻象、困境和挑戰,以及對于人生、時間、智慧和自我認知的思考。它既以幽默的方式娛樂讀者,又通過詩意的表達傳遞了深刻的禪宗哲理,引發人們對于人生意義和修行道路的思考。
“唯我知不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sòng sān shí shǒu
偈頌三十首
là yuè sān shí yè, dú lóu zì xiāng mà.
臘月三十夜,髑髏自相罵。
yán lǎo suǒ fàn qián, rǔ děng pà bù pà.
閻老索飯錢,汝等怕不怕。
guī máo qiāo tù jiǎo, wǔ cǎi xū kōng huà.
龜毛敲兔角,五彩虛空畫。
zhèng dāng nèn mó shí, mó ní shuí zhe jià.
正當恁麼時,摩尼誰著價。
dà nián chū yī rì, dào xián què chéng jí.
大年初一日,道閑卻成急。
zì bài mèng zhōng rén, wàng xiǎng cóng shuí lì.
自拜夢中人,妄想從誰立。
wéi wǒ zhī bù zhī, jīn gǔ xī xiāng shí.
唯我知不知,今古希相識。
zhāng sān lǐ sì gē, cǎo mù kōng zhī yī.
張三李四歌,草木空祗揖。
rì yuè zhuǎn yǎn jīng, lì jié bù céng tíng.
日月轉眼睛,歷劫不曾停。
sān xián yǔ shí shèng, wǎng fèi kǔ jīng shén.
三賢與十圣,枉費苦精神。
cháng sī dá mó lǎo, jiǔ nián shǒu shǎo lín.
常思達磨老,九年守少林。
rú jīn yì bù jìn, wǎ lì jí zhēn jīn.
如今意不盡,瓦礫即真金。
“唯我知不知”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