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道之漓”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乃道之漓”全詩
適於變者,乃法之弊。
衲僧家,如何是事事無礙底句。
濟北老禿兵,明州憨布袋。
人天眼目,渥洼真產。
踏殺天下人,今古何曾間。
馬師不曾過去,衲僧自生隔遠。
不隔遠,蜀旱不旱,蜀有彭漢。
分類:
《偈傾一百六十九首》釋智朋 翻譯、賞析和詩意
《偈傾一百六十九首》是宋代釋智朋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散為器者,乃道之漓。
適於變者,乃法之弊。
衲僧家,如何是事事無礙底句。
濟北老禿兵,明州憨布袋。
人天眼目,渥洼真產。
踏殺天下人,今古何曾間。
馬師不曾過去,衲僧自生隔遠。
不隔遠,蜀旱不旱,蜀有彭漢。
詩意與賞析:
這首詩詞探討了一系列的主題,包括道、法、僧人、世俗和自然。詩人使用了象征和隱喻的手法,以表達他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和思考。
詩的開頭表達了一種觀點,即物質的散失可以成為修行的契機,讓人更接近道的本質。接著,詩人引用了變化和變遷的概念,指出過度追求變化可能帶來法的弊端。這里的道和法可以理解為佛教中的概念,詩人通過對它們的思考,探討了修行和人生的意義。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以僧人和世俗人的對比來探討修行者的境遇。他以衲僧為代表,描述了僧人在世俗事務中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和不受外物干擾。濟北老禿兵和明州憨布袋則代表了世俗的人們,暗示他們對物質追求的執著和愚昧。
詩人接著指出人和天之間的聯系,以及人在大自然中的微不足道。他強調人類的行為和歷史上的戰亂,暗示人們對于整個宇宙的微不足道。最后兩句詩以“馬師”和“衲僧”作為對比,表達了馬師(可能指的是具有世俗功名的人)與衲僧(指代修行者)之間的隔閡和距離。這里蜀旱和彭漢的提到與前文的馬師和衲僧形成了呼應,進一步增強了詩詞的意境。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隱喻和象征,揭示了人生和修行的深層含義。它探討了物質與精神的關系,以及修行者在世俗中的遭遇和境遇。通過詩人對于道、法、僧人和世俗的對比描述,表達了對于人類行為和歷史的思考,以及對于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整首詩詞給人一種深思熟慮的感覺,啟發讀者對于人生和修行的思考。
“乃道之漓”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qīng yī bǎi liù shí jiǔ shǒu
偈傾一百六十九首
sàn wèi qì zhě, nǎi dào zhī lí.
散為器者,乃道之漓。
shì yú biàn zhě, nǎi fǎ zhī bì.
適於變者,乃法之弊。
nà sēng jiā, rú hé shì shì shì wú ài dǐ jù.
衲僧家,如何是事事無礙底句。
jì běi lǎo tū bīng, míng zhōu hān bù dài.
濟北老禿兵,明州憨布袋。
rén tiān yǎn mù, wò wā zhēn chǎn.
人天眼目,渥洼真產。
tà shā tiān xià rén, jīn gǔ hé zēng jiān.
踏殺天下人,今古何曾間。
mǎ shī bù céng guò qù, nà sēng zì shēng gé yuǎn.
馬師不曾過去,衲僧自生隔遠。
bù gé yuǎn, shǔ hàn bù hàn,
不隔遠,蜀旱不旱,
shǔ yǒu péng hàn.
蜀有彭漢。
“乃道之漓”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