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剡牘出公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誰能剡牘出公言”全詩
曲合汙世鄉愿徒,俗學聾瞽紛蕪莠。
文士規模正始間,風流可喜未曾有。
志士機繁常濟務,斡旋金谷捷趨走。
取亂尤須見兵勢,料敵先應決攻守。
至言碩畫安危機,卻顧前思能審究。
服戎角力乃兵耳,入幄造膝直御寇。
人心天意歸有道,務穡訓學臻富壽。
自古迂儒無益算,蓋世奇才實天授。
誰能剡牘出公言,明年定取單于首。
分類:
《國士一首》蘇籀 翻譯、賞析和詩意
《國士一首》是蘇籀所作的一首宋代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五陵少年銅乳臭,
哲肅何甘作牛后。
曲合汙世鄉愿徒,
俗學聾瞽紛蕪莠。
文士規模正始間,
風流可喜未曾有。
志士機繁常濟務,
斡旋金谷捷趨走。
取亂尤須見兵勢,
料敵先應決攻守。
至言碩畫安危機,
卻顧前思能審究。
服戎角力乃兵耳,
入幄造膝直御寇。
人心天意歸有道,
務穡訓學臻富壽。
自古迂儒無益算,
蓋世奇才實天授。
誰能剡牘出公言,
明年定取單于首。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五言絕句的形式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思考和對國家出路的期望。
詩中描繪了五陵少年(指富貴之家出身的年輕人)銅乳臭(指他們從小就沐浴在銅錢的氣味中,即富貴家庭的子弟),以及哲肅(指有智慧和才能的人)不愿意成為牛后(指甘愿屈居于他人之后)。詩句描述了富貴家庭子弟被俗學所迷惑,而他們學到的知識淺薄無益,導致社會風氣混亂、紛蕪莠。
接下來,詩中提到了文士規模正始間,風流可喜未曾有。這句表達了當時有志之士的涌現,他們具有宏大的抱負和卓越的才華,對于國家的未來充滿希望。
隨后的詩句描述了志士們不斷地忙于應對各種事務,斡旋于金谷(指朝廷政務)之間,迅速行動。他們深諳取亂之道,了解決斗爭中先決攻守的重要性。
詩中提到的至言碩畫安危機,指的是有智慧的言辭和卓越的繪畫技藝都能夠洞察安危之機。然而,詩人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在面對重要事務時,我們是否應該回顧過去,思考之前的經驗,以便能夠審慎地解決問題。
詩中還強調了服戎角力(指勇敢地承擔軍事責任)的重要性,表達了保家衛國的決心。入幄造膝直御寇,指的是進入幕府(指朝廷)并直接參與御寇(指抵御外敵)。
最后幾句表達了人心與天意相合,只有歸于有道的治理方式,才能夠實現國家繁榮和人民富足長壽。詩人認為自古以來,迂腐的儒家學說沒有實際的效益,而真正的奇才是上天所賦予的。詩人寄望于能夠有人能明年剪除單于(指北方游牧民族首領)的首級,來完成國家的統一。
這首詩詞通過對當時社會現象的描繪和對國家未來的期望,表達了詩人對于社會亂象的憂慮和對于有志之士的贊美。詩中呼喚著有志之士們勇于擔當,努力奮斗,以實現國家的繁榮和社會的和諧。同時也強調了治國方略的重要性,以及對于智慧、經驗和決斷力的追求。整首詩詞既表達了對現實的批判,又體現了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誰能剡牘出公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ó shì yī shǒu
國士一首
wǔ líng shào nián tóng rǔ xiù, zhé sù hé gān zuò niú hòu.
五陵少年銅乳臭,哲肅何甘作牛后。
qū hé wū shì xiāng yuàn tú, sú xué lóng gǔ fēn wú yǒu.
曲合汙世鄉愿徒,俗學聾瞽紛蕪莠。
wén shì guī mó zhèng shǐ jiān, fēng liú kě xǐ wèi zēng yǒu.
文士規模正始間,風流可喜未曾有。
zhì shì jī fán cháng jì wù, wò xuán jīn gǔ jié qū zǒu.
志士機繁常濟務,斡旋金谷捷趨走。
qǔ luàn yóu xū jiàn bīng shì, liào dí xiān yīng jué gōng shǒu.
取亂尤須見兵勢,料敵先應決攻守。
zhì yán shuò huà ān wēi jī, què gù qián sī néng shěn jiū.
至言碩畫安危機,卻顧前思能審究。
fú róng jué lì nǎi bīng ěr, rù wò zào xī zhí yù kòu.
服戎角力乃兵耳,入幄造膝直御寇。
rén xīn tiān yì guī yǒu dào, wù sè xùn xué zhēn fù shòu.
人心天意歸有道,務穡訓學臻富壽。
zì gǔ yū rú wú yì suàn, gài shì qí cái shí tiān shòu.
自古迂儒無益算,蓋世奇才實天授。
shuí néng shàn dú chū gōng yán, míng nián dìng qǔ chán yú shǒu.
誰能剡牘出公言,明年定取單于首。
“誰能剡牘出公言”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