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在琴書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多在琴書前”全詩
除親簿領外,多在琴書前。
況有虛白亭,坐見海門山。
潮來一憑檻,賓至一開筵。
終朝對云水,有時聽管弦。
持此聊過日,非忙亦非閑。
山林太寂寞,朝闕空喧煩。
唯茲郡閣內,囂靜得中間。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郡亭》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郡亭》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描繪了他在郡亭中度過平凡而又充實的生活。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清晨起床處理公務,中午在亭子里午休。除了處理親情文件,大部分時間都在琴書前度過。更有虛白亭,坐著可以看到海門山。潮水涌來時靠在欄桿上,賓客到來時設宴款待。整天對著云水,有時傾聽音樂。把這個亭子當做消磨時光的地方,既不忙碌也不空閑。山林太過寂寞,朝廷中又太喧囂繁忙。只有在這個郡亭中,才能找到寧靜和繁忙之間的平衡。
這首詩詞展現了白居易在郡亭中度過的平靜而充實的生活。白居易作為一名官員,他的日常生活充滿了繁忙和壓力。然而,在這個亭子里,他可以暫時拋開煩憂,放松心情。他在清晨起床后,準備開始處理公務;中午休息的時候,在亭子里午眠;除了處理家族事務,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琴書上。這個亭子坐落在虛白之間,可以俯瞰海門山的美景。當潮水涌來時,他可以斜靠在欄桿上欣賞;有客人到來時,他可以設宴迎接。他整天都在云水之間,時而傾聽音樂,時而消磨時光。這種生活既不忙碌,也不空閑,給他一種平靜而充實的感覺。
與此同時,白居易也對山林和朝廷生活做了對比。他認為山林過于寂寞,而朝廷的喧囂繁忙也讓人煩躁。唯有在這個郡亭中,他才能找到囂靜之間的寧靜。這個亭子就像是他在朝廷和山林之間的一個中間地帶,讓他可以暫時遠離喧囂,享受片刻的寧靜。這種對比也反映了白居易對于寧靜與喧囂、充實與空閑的思考,以及對于平衡的追求。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白居易在郡亭中的生活,而他對于平衡與寧靜的追求也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思索。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在繁忙的官場生活中尋求平靜與充實的渴望,同時也體會到他對于自然與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這首詩既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思,也是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現了白居易獨特的情感與思考方式。
“多在琴書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ùn tíng
郡亭
píng dàn qǐ shì shì, tíng wǔ wò yǎn guān.
平旦起視事,亭午臥掩關。
chú qīn bù lǐng wài, duō zài qín shū qián.
除親簿領外,多在琴書前。
kuàng yǒu xū bái tíng, zuò jiàn hǎi mén shān.
況有虛白亭,坐見海門山。
cháo lái yī píng kǎn, bīn zhì yī kāi yán.
潮來一憑檻,賓至一開筵。
zhōng cháo duì yún shuǐ, yǒu shí tīng guǎn xián.
終朝對云水,有時聽管弦。
chí cǐ liáo guò rì, fēi máng yì fēi xián.
持此聊過日,非忙亦非閑。
shān lín tài jì mò, cháo quē kōng xuān fán.
山林太寂寞,朝闕空喧煩。
wéi zī jùn gé nèi, xiāo jìng dé zhòng jiān.
唯茲郡閣內,囂靜得中間。
“多在琴書前”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