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旬斷腥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三旬斷腥膻”全詩
自覺心骨爽,行起身翩翩。
始知絕粒人,四體更輕便。
初能脫病患,久必成神仙。
御寇馭泠風,赤松游紫煙。
常疑此說謬,今乃知其然。
我今過半百,氣衰神不全。
已垂兩鬢絲,難補三丹田。
但減葷血味,稍結清凈緣。
脫巾且修養,聊以終天年。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仲夏齋戒月》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仲夏齋戒月》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仲夏齋戒月,三旬斷腥膻。
自覺心骨爽,行起身翩翩。
始知絕粒人,四體更輕便。
初能脫病患,久必成神仙。
御寇馭泠風,赤松游紫煙。
常疑此說謬,今乃知其然。
我今過半百,氣衰神不全。
已垂兩鬢絲,難補三丹田。
但減葷血味,稍結清凈緣。
脫巾且修養,聊以終天年。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述了作者在仲夏齋戒月中的修行和感悟。仲夏齋戒月是佛教徒在夏季進行齋戒的時間。詩中的主人公通過三旬的戒除肉食,使自己的身心感到清爽,行動也更加輕盈。作者認識到戒除糧食的人可以更加減輕身體的負擔,初步擺脫疾病的困擾,久而必定能夠成為神仙。
接下來,詩中提到了御寇馭泠風和赤松游紫煙,這是描述作者在修行中的體驗。御寇指的是駕馭風的能力,泠風代表涼爽的風。赤松和紫煙則是指山林之間的景色。這些描繪表達了作者在修行中的愉悅和自由自在的感覺。
然而,作者也提到了他曾經對這種說法持懷疑態度,但現在他明白這種修行的效果是確實存在的。他自己已經年過半百,體力衰退,精神也不再完整,兩鬢已經有些白發,很難彌補體內的精氣。但是,通過減少肉食的攝入,稍微修養清凈的身心,他希望以此度過剩下的歲月。
這首詩詞表達了白居易對仲夏齋戒的修行方式的認可和體驗,他通過戒除肉食,凈化身心,追求清凈與自由,寄托了對健康和長壽的希望。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對修行的理解,展示了他對精神追求的執著和渴望。整體而言,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準確地傳達了作者的感受和思想,展現了他對修行和人生的獨特見解。
“三旬斷腥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òng xià zhāi jiè yuè
仲夏齋戒月
zhòng xià zhāi jiè yuè, sān xún duàn xīng shān.
仲夏齋戒月,三旬斷腥膻。
zì jué xīn gǔ shuǎng, xíng qǐ shēn piān piān.
自覺心骨爽,行起身翩翩。
shǐ zhī jué lì rén, sì tǐ gèng qīng biàn.
始知絕粒人,四體更輕便。
chū néng tuō bìng huàn, jiǔ bì chéng shén xiān.
初能脫病患,久必成神仙。
yù kòu yù líng fēng, chì sōng yóu zǐ yān.
御寇馭泠風,赤松游紫煙。
cháng yí cǐ shuō miù, jīn nǎi zhī qí rán.
常疑此說謬,今乃知其然。
wǒ jīn guò bàn bǎi, qì shuāi shén bù quán.
我今過半百,氣衰神不全。
yǐ chuí liǎng bìn sī, nán bǔ sān dān tián.
已垂兩鬢絲,難補三丹田。
dàn jiǎn hūn xuè wèi, shāo jié qīng jìng yuán.
但減葷血味,稍結清凈緣。
tuō jīn qiě xiū yǎng, liáo yǐ zhōng tiān nián.
脫巾且修養,聊以終天年。
“三旬斷腥膻”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