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題名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前年題名處”全詩
一作蕓香吏,三見牡丹開。
豈獨花堪惜,方知老暗催。
何況尋花伴,東都去未回。
詎知紅芳側,春盡思悠哉。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這首詩描述了白居易在西明寺觀賞牡丹花時,懷念與好友元九一起賞花的往事,表達了對時光流逝和友情的感慨。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前年題名處,今日看花來。
一作蕓香吏,三見牡丹開。
豈獨花堪惜,方知老暗催。
何況尋花伴,東都去未回。
詎知紅芳側,春盡思悠哉。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牡丹花作為意象,抒發了詩人對光陰流逝和友情的感傷之情。
詩的開頭,詩人提到了"前年題名處",指的是他與元九共同參加科舉考試,并在前年得到了一定的成就。而現在的"今日看花來",則是他在西明寺再次欣賞牡丹花的時刻。這種以花為背景,以人情為主題的手法,增強了詩詞的意境和情感表達。
接下來,詩人提到了自己曾經的官職"蕓香吏",這是指他曾經擔任過的一個官職。"三見牡丹開"表示他已經多次見證了牡丹花的盛開,意味著他已經經歷了多年的時光。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表達了對光陰流逝的感慨。他說:"豈獨花堪惜,方知老暗催",意味著只有當花朵凋謝時,才會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年齡在不斷增長。他進一步表達了對友情和別離的思念:"何況尋花伴,東都去未回",指的是好友元九已經離開東都(指長安)而未歸。最后一句"詎知紅芳側,春盡思悠哉",表示即使春天的花朵凋謝,但對友情的思念依然持續。
整首詩通過牡丹花的盛開和凋謝,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友情逝去的感慨。詩人以牡丹花為媒介,抒發了自己對友情的思念和對時光的無情感慨,展示了唐代文人豪放灑脫的情懷。
“前年題名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míng sì mǔ dān huā shí yì yuán jiǔ
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
qián nián tí míng chù, jīn rì kàn huā lái.
前年題名處,今日看花來。
yī zuò yún xiāng lì, sān jiàn mǔ dān kāi.
一作蕓香吏,三見牡丹開。
qǐ dú huā kān xī, fāng zhī lǎo àn cuī.
豈獨花堪惜,方知老暗催。
hé kuàng xún huā bàn, dōng dōu qù wèi huí.
何況尋花伴,東都去未回。
jù zhī hóng fāng cè, chūn jǐn sī yōu zāi.
詎知紅芳側,春盡思悠哉。
“前年題名處”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仄韻) 去聲六御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