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柳涼風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岸柳涼風枝”全詩
三年感秋意,并在曲江池。
早蟬已嘹唳,晚荷復離披。
前秋去秋思,一一生此時。
昔人三十二,秋興已云悲。
我今欲四十,秋懷亦可知。
歲月不虛設,此身隨日衰。
暗老不自覺,直到鬢成絲。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曲江感秋(五年作)》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曲江感秋(五年作)》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沙草新雨地,
岸柳涼風枝。
三年感秋意,
并在曲江池。
早蟬已嘹唳,
晚荷復離披。
前秋去秋思,
一一生此時。
昔人三十二,
秋興已云悲。
我今欲四十,
秋懷亦可知。
歲月不虛設,
此身隨日衰。
暗老不自覺,
直到鬢成絲。
中文譯文:
沙地上的青草和新雨,
河岸上的柳樹在涼風中搖曳。
三年來我感受到秋意,
并在曲江池畔。
早蟬已經開始嘹唳,
晚上的荷花又展開。
我思念著過去的秋天,
一個接一個地在此時生發。
昔日的人在三十二歲時,
秋天的情感已經變成悲傷。
我如今將近四十,
秋天的懷念也能夠理解。
歲月不是虛假的,
我的身體隨著日子的衰老。
暗暗地變老,不自覺,
直到我的鬢發成了絲。
詩意和賞析:
《曲江感秋(五年作)》是白居易在他四十歲時寫下的一首秋天感懷之作。詩人通過描繪秋天的景色和自身的年齡變化,表達了對時光流逝和生命逐漸衰老的思考和感慨。
詩中的沙地、青草、新雨、岸柳和涼風等形象描繪了秋天的景色,展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敏感和對季節變遷的細膩感受。蟬鳴和荷花的描述則突出了秋天的聲音和植物的變化,暗示著時間的流逝和季節的轉換。
詩人通過對自己年齡和秋天的對比,表達了對歲月流逝的感嘆和對自身衰老的體悟。他提到過去的人在三十二歲時已經感受到秋天的悲傷,而他自己即將四十歲,也能理解秋天的懷念之情。這種對時間流逝和生命漸老的思索,體現了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對時光無情的感嘆。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秋天和年齡變化的感慨,展現了他對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對時光流逝的憂慮。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自我感受的交織,使得這首詩詞充滿了唐代詩人特有的感傷和哲理。
“岸柳涼風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ǔ jiāng gǎn qiū wǔ nián zuò
曲江感秋(五年作)
shā cǎo xīn yǔ dì, àn liǔ liáng fēng zhī.
沙草新雨地,岸柳涼風枝。
sān nián gǎn qiū yì, bìng zài qǔ jiāng chí.
三年感秋意,并在曲江池。
zǎo chán yǐ liáo lì, wǎn hé fù lí pī.
早蟬已嘹唳,晚荷復離披。
qián qiū qù qiū sī, yī yī shēng cǐ shí.
前秋去秋思,一一生此時。
xī rén sān shí èr, qiū xìng yǐ yún bēi.
昔人三十二,秋興已云悲。
wǒ jīn yù sì shí, qiū huái yì kě zhī.
我今欲四十,秋懷亦可知。
suì yuè bù xū shè, cǐ shēn suí rì shuāi.
歲月不虛設,此身隨日衰。
àn lǎo bù zì jué, zhí dào bìn chéng sī.
暗老不自覺,直到鬢成絲。
“岸柳涼風枝”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