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莫戀此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亦莫戀此身”全詩
此身何足戀,萬劫煩惱根。
此身何足厭,一聚虛空塵。
無戀亦無厭,始是逍遙人。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逍遙詠》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逍遙詠》
亦莫戀此身,亦莫厭此身。
不要執著于這具身體,也不要對這具身體厭煩。
此身何足戀,萬劫煩惱根。
這個身體又有什么值得執著的呢,它只是永恒的痛苦根源。
此身何足厭,一聚虛空塵。
這個身體又有什么值得厭煩的呢,只是暫時聚集的虛幻之塵。
無戀亦無厭,始是逍遙人。
既沒有執戀,也沒有厭倦,方才是自在自由的人。
詩意:這首詩詞表達了對身體和束縛的超越,揭示了逍遙人的心態。詩人告誡人們不要對身體有過多的執著和厭煩,因為身體本身是痛苦和束縛的根源。只有解脫了對身體的執戀和厭倦,才能達到逍遙無羈的境界。
賞析:《逍遙詠》以簡潔有力的語言表達了一種對身體和物質束縛的超脫心態。詩中用“亦莫戀此身,亦莫厭此身”來強調不要過分執著于現實身體,體現了一種對世俗的超然態度。接著,詩人以“此身何足戀,萬劫煩惱根”來表達對身體束縛的否定,彰顯了對痛苦和紛擾源頭的看透。而“此身何足厭,一聚虛空塵”則表達了對身體世界的淡然,認為身體不值得過多的厭倦。最后,詩人以“無戀亦無厭,始是逍遙人”來總結,指出只有沒有執戀和厭倦的人方能真正自在自由。整首詩言簡意賅,表達了對人生的深刻哲理,給人們以啟示和思考。
“亦莫戀此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āo yáo yǒng
逍遙詠
yì mò liàn cǐ shēn, yì mò yàn cǐ shēn.
亦莫戀此身,亦莫厭此身。
cǐ shēn hé zú liàn, wàn jié fán nǎo gēn.
此身何足戀,萬劫煩惱根。
cǐ shēn hé zú yàn, yī jù xū kōng chén.
此身何足厭,一聚虛空塵。
wú liàn yì wú yàn, shǐ shì xiāo yáo rén.
無戀亦無厭,始是逍遙人。
“亦莫戀此身”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