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燭共憐深夜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背燭共憐深夜月”全詩
背燭共憐深夜月,蹋花同惜少年春。
杏壇住僻雖宜病,蕓閣官微不救貧。
文行如君尚憔悴,不知霄漢待何人。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春中與盧四周諒華陽觀同居》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春中與盧四周諒華陽觀同居》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春天里與盧四周諒住在華陽觀,
性情懶慢好相親,門巷蕭條稱作鄰。
背著蠟燭共同憐惜深夜的明月,
踐踏著花朵共同珍惜青春年少。
住在杏壇雖然僻靜,卻適合病弱的人居住,
蕓閣的官位微薄無法救濟貧困。
我的文采雖然像你一樣憔悴,
卻不知道仙境等待著誰的到來。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白居易與盧四周諒在春天共同居住在華陽觀的情景。詩人以懶散、好交朋友的性格自居,周圍的街巷冷清,被稱作鄰居。在深夜,他們共同背著蠟燭欣賞明亮的月光,一同踩著鮮花,懷念青春年少。盡管他們住在僻靜的杏壇,適合身體虛弱的人居住,但蕓閣的官位微薄,無法幫助貧困的人。詩人自謙地說自己的文采雖然像盧四周諒一樣憔悴,卻不知道仙境等待著誰的到來。
賞析:
這首詩詞以平淡自然的語言描繪了春天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友誼和青春的珍視,以及對官僚體制的不滿和自己的無奈。詩中的春景與人物形象相互映襯,展現出一種淡泊的生活態度和對人情世故的疏離感。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將自己和盧四周諒的情感融入到自然的春景中,使詩詞充滿了溫情和意境。
詩中表達了詩人對友誼的珍視和對青春的懷念之情。他們在深夜背著蠟燭共同欣賞月光,蹋著鮮花共同懷念逝去的青春歲月。這種情感交融在春天的背景下更加鮮活,使詩詞增添了一份溫馨和感傷。
詩中還透露出對官僚體制和社會現實的不滿。詩人提到自己住在僻靜的杏壇,適合病弱之人,但卻無法從官位微薄的蕓閣得到幫助。這里反映了作者對官場腐敗和貧困的社會現實的深切感受,同時也顯露出自己對官場虛偽和功利的嫌棄之情。
最后兩句"文行如君尚憔悴,不知霄漢待何人"表達了詩人對自己文學成就的自謙和對未來的迷茫。詩人自謙地稱自己的文采像盧四周諒一樣憔悴,不知道仙境(指高遠的境界)等待著誰的到來,抒發了對未來的困惑和對個人成就的懷疑。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以平實的語言描繪了詩人與友人在春天共同居住的情景,展現了對友誼和青春的懷念,對社會現實的不滿,以及對個人成就和未來的迷茫。詩詞中的意境溫婉而深沉,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
“背燭共憐深夜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n zhōng yǔ lú sì zhōu liàng huá yáng guān tóng jū
春中與盧四周諒華陽觀同居
xìng qíng lǎn màn hǎo xiāng qīn, mén xiàng xiāo tiáo chēng zuò lín.
性情懶慢好相親,門巷蕭條稱作鄰。
bèi zhú gòng lián shēn yè yuè,
背燭共憐深夜月,
tà huā tóng xī shào nián chūn.
蹋花同惜少年春。
xìng tán zhù pì suī yí bìng, yún gé guān wēi bù jiù pín.
杏壇住僻雖宜病,蕓閣官微不救貧。
wén xíng rú jūn shàng qiáo cuì, bù zhī xiāo hàn dài hé rén.
文行如君尚憔悴,不知霄漢待何人。
“背燭共憐深夜月”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