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無來十一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太白無來十一年”全詩
今日見名如見面,塵埃壁上破窗前。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感化寺見元九、劉三十二題名處》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感化寺見元九、劉三十二題名處》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微之謫去千余里,
太白無來十一年。
今日見名如見面,
塵埃壁上破窗前。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白居易在感化寺遇見了兩位名叫元九和劉三十二的僧人,他們在寺廟的墻壁上題寫了自己的名字。白居易感慨萬分,因為他曾經被貶謫千余里,并且已經有十一年沒有看到太白(指明月)了。然而,今天他在這個寺廟中看到了這兩個人的名字,就像是親眼見到他們一樣,讓他感到非常欣慰。塵埃落在壁上,破窗前的景象也讓他感到歲月的流轉和世事的變遷。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感慨。白居易自己曾經歷過官場的風波和貶謫,因此對于離鄉背井、漂泊異鄉的遭遇有著深切的體驗。詩中的“微之謫去千余里”表達了他被貶謫的遭遇,而“太白無來十一年”則強調了他長久以來未能見到明月的心境。然而,當他在感化寺看到這兩位僧人的名字時,他的心情發生了轉變,感受到了名字所帶來的親切和溫暖。最后兩句“塵埃壁上破窗前”描繪了歲月的流轉和景物的變遷,給人以時光荏苒、人事如夢的感觸。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于人事無常、身世離散的感慨。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將個體命運與宇宙變化相結合,展現了對于時光流轉和人生滄桑的深刻思考。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優美,給人以思考生命的意義和人世間的無常性的啟示。
“太白無來十一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ǎn huà sì jiàn yuán jiǔ liú sān shí èr tí míng chù
感化寺見元九、劉三十二題名處
wēi zhī zhé qù qiān yú lǐ, tài bái wú lái shí yī nián.
微之謫去千馀里,太白無來十一年。
jīn rì jiàn míng rú jiàn miàn, chén āi bì shàng pò chuāng qián.
今日見名如見面,塵埃壁上破窗前。
“太白無來十一年”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