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唯遷客須恓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唯遷客須恓屑”全詩
不唯遷客須恓屑,見說居人也寂寥。
溪畔毒沙藏水弩,城頭枯樹下山魈。
若于此郡為卑吏,刺史廳前又折腰。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送人貶信州判官》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人貶信州判官》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地僻山深古上饒,
土風貧薄道程遙。
不唯遷客須恓屑,
見說居人也寂寥。
溪畔毒沙藏水弩,
城頭枯樹下山魈。
若于此郡為卑吏,
刺史廳前又折腰。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送別被貶謫到信州擔任判官的人。詩人描繪了信州地處偏僻山深之地,土地貧瘠,行程遙遠。他指出,不僅對于遷徙的客人來說艱難困苦,就連當地的居民也過著孤寂的生活。詩中還描寫了溪畔的沙子中隱藏著毒物和水弩,城頭的樹木干枯下面潛伏著山魈(傳說中的山精)。最后兩句表達了如果在這個郡任職低級官員,還要在刺史府前屈膝謙卑。
賞析:
這首詩詞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信州的貧瘠和荒涼,通過形象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遷徙者和當地居民的同情之情。詩中的山深、貧薄、孤寂等形容詞給人以蕭條凄涼的感覺,揭示了信州的艱苦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狀況。溪畔的毒沙和城頭的枯樹下的山魈,象征著險惡和不安定的局勢,為詩詞增添了一絲神秘和兇險的色彩。最后兩句則揭示了官場的險惡和卑微,刺史廳前折腰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官僚體制的不滿和對清廉官員的期望。
整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貶謫地的貧瘠和艱難,以及官場的險惡和卑微,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對清廉官員的期望,同時也抒發了對遷徙者和困苦人民的同情之情。
“不唯遷客須恓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rén biǎn xìn zhōu pàn guān
送人貶信州判官
dì pì shān shēn gǔ shàng ráo, tǔ fēng pín báo dào chéng yáo.
地僻山深古上饒,土風貧薄道程遙。
bù wéi qiān kè xū xī xiè,
不唯遷客須恓屑,
jiàn shuō jū rén yě jì liáo.
見說居人也寂寥。
xī pàn dú shā cáng shuǐ nǔ, chéng tóu kū shù xià shān xiāo.
溪畔毒沙藏水弩,城頭枯樹下山魈。
ruò yú cǐ jùn wèi bēi lì, cì shǐ tīng qián yòu zhé yāo.
若于此郡為卑吏,刺史廳前又折腰。
“不唯遷客須恓屑”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