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嶺上凌霜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天臺嶺上凌霜樹”全詩
一種不生明月里,山中猶校勝塵中。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廳前桂》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廳前桂》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天臺嶺上凌霜樹,
司馬廳前委地叢。
一種不生明月里,
山中猶校勝塵中。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天臺嶺上的凌霜樹和司馬廳前的地叢。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繪,表達了一種景物之美在明月下無法生長的感嘆,并認為山中的景色仍然勝過塵世間的景色。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展示了白居易獨特的意境和感受。詩人通過描寫天臺嶺上的凌霜樹和司馬廳前的地叢,展示了自然界的美麗景色。凌霜樹高聳于天臺嶺上,經受著嚴寒的考驗,但仍然生機勃勃。司馬廳前的地叢則委頓地生長著,給人一種蓬勃而生機盎然的感覺。這些景物的描述使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生命力和美麗。
詩的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這些景物的評價。他說在明月的照耀下,這種美麗無法生長。這里的明月可以理解為明亮的事物、光明的環境,也可以理解為理想、境界的象征。詩人認為這種美麗超越了塵世的浮華,只有在山中才能真正體會到。塵中的景色可能被世俗的塵埃所掩蓋,而山中的景色更加純粹、清雅,更能讓人心靈得到凈化和滋養。
整首詩詞通過簡練的文字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美的感受和對人生境界的思考。它表達了詩人對山中景色的贊美,并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透露出對內心境界的追求和對俗世煩憂的超越。同時,這首詩詞也展示了白居易獨特的寫作風格,以簡練的語言傳達深遠的意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天臺嶺上凌霜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īng qián guì
廳前桂
tiān tāi lǐng shàng líng shuāng shù, sī mǎ tīng qián wěi dì cóng.
天臺嶺上凌霜樹,司馬廳前委地叢。
yī zhǒng bù shēng míng yuè lǐ, shān zhōng yóu xiào shèng chén zhōng.
一種不生明月里,山中猶校勝塵中。
“天臺嶺上凌霜樹”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仄韻) 去聲七遇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