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流轉忽已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光陰流轉忽已晚”全詩
單幕疏簾貧寂寞,涼風冷露秋蕭索。
光陰流轉忽已晚,顏色凋殘不如昨。
萊妻臥病月明時,不搗寒衣空搗藥。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秋晚》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秋晚》
籬菊花稀砌桐落,
樹陰離離日色薄。
單幕疏簾貧寂寞,
涼風冷露秋蕭索。
光陰流轉忽已晚,
顏色凋殘不如昨。
萊妻臥病月明時,
不搗寒衣空搗藥。
中文譯文:
籬笆邊的菊花凋零,庭院里的桐樹葉子落盡,
樹蔭稀疏,太陽的光芒顯得黯淡無力。
老茅草蓋的破簾子,貧窮空寂,寂寞無比,
涼風拂過,露水冷冷,秋天的氛圍那般蔫萎。
時間流轉,轉眼已是晚秋,
顏色凋零,不如昨日的美麗。
我的妻子躺在病榻上,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房間,
我不搗冷衣,卻搗著無用的藥材。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晚秋的景象,以及詩人內心的孤寂和無力感。描寫了菊花凋零和樹葉落盡的景象,表達了秋天逝去、草木凋零的寂寥之感。詩中的單幕疏簾、貧寂寞、秋蕭索等詞語,表現出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凄涼之感。
詩的后半部分,是對光陰流轉和歲月變遷的思考。時間轉瞬即逝,比起過去的美好景色,如今的顏色已經凋零。在這樣的時刻,詩人的妻子臥病不起,詩人無助地呆在一旁,搗著無用的藥材。這描繪出了詩人內心的無奈和無力感,以及家庭生活的窘迫。
整首詩情感真摯,言簡意賅。通過描繪秋天的景象和寫實生活中的一幕,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和絕望之情。展現了歲月的流轉,以及生活的困頓和無助。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家庭和妻子的思念和關切之情。這首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讓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實和深沉。
“光陰流轉忽已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ū wǎn
秋晚
lí jú huā xī qì tóng luò, shù yīn lí lí rì sè báo.
籬菊花稀砌桐落,樹陰離離日色薄。
dān mù shū lián pín jì mò,
單幕疏簾貧寂寞,
liáng fēng lěng lù qiū xiāo suǒ.
涼風冷露秋蕭索。
guāng yīn liú zhuǎn hū yǐ wǎn, yán sè diāo cán bù rú zuó.
光陰流轉忽已晚,顏色凋殘不如昨。
lái qī wò bìng yuè míng shí, bù dǎo hán yī kōng dǎo yào.
萊妻臥病月明時,不搗寒衣空搗藥。
“光陰流轉忽已晚”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三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