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對東溪野枇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況對東溪野枇杷”全詩
火樹風來翻絳焰,瓊枝日出曬紅紗。
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爭奈結根深石底,無因移得到人家。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山枇杷》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山枇杷》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山間的枇杷樹已經老去,我感慨時光的匆匆流逝,尤其是當我對著東溪野枇杷樹時。當風吹過火紅的樹葉,它們猶如翻飛的絳色火焰;當陽光升起,曬干紅色的枇杷果實,它們猶如晾曬的紅色紗衣。回頭看看桃李果樹,它們都失去了昔日的色彩;而對比之下,枇杷果實猶如芙蓉花一般鮮艷。可惜這些枇杷樹根扎得深深地在石頭底下,無緣遷移到人家的庭園中去。
詩詞描繪了作者在山中看到老去的枇杷樹時的感慨和思考。枇杷樹象征著歲月流逝,而作者對枇杷樹的贊美和愿望,折射出他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對枇杷和其他果樹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枇杷樹的喜愛和對于歲月流轉的感嘆。最后,詩人以枇杷樹根深扎石頭下無法遷移的形象,表達出一種無奈和失落。
整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自然景物,通過對細節的觀察和對比的手法,將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這首詩詞展現了白居易獨特的感受力和細膩的觀察力,同時也反映了他對生活和自然的熱愛。
“況對東溪野枇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ān pí pá
山枇杷
shēn shān lǎo qù xī nián huá, kuàng duì dōng xī yě pí pá.
深山老去惜年華,況對東溪野枇杷。
huǒ shù fēng lái fān jiàng yàn,
火樹風來翻絳焰,
qióng zhī rì chū shài hóng shā.
瓊枝日出曬紅紗。
huí kàn táo lǐ dōu wú sè, yìng dé fú róng bú shì huā.
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zhēng nài jié gēn shēn shí dǐ, wú yīn yí dé dào rén jiā.
爭奈結根深石底,無因移得到人家。
“況對東溪野枇杷”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