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宵靜話喜還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閑宵靜話喜還悲”全詩
已分云泥行異路,忽驚雞鶴宿同枝。
紫垣曹署榮華地,白發郎官老丑時。
莫怪不如君氣味,此中來校十年遲。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初除主客郎中知制誥與王十一李七元九…同宿話舊感懷》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初除主客郎中知制誥與王十一李七元九…同宿話舊感懷》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閑宵靜話喜還悲,
聚散窮通不自知。
已分云泥行異路,
忽驚雞鶴宿同枝。
紫垣曹署榮華地,
白發郎官老丑時。
莫怪不如君氣味,
此中來校十年遲。
詩意:
這首詩是白居易與王十一、李七、元九等人同宿時的感懷之作。詩人在靜夜中,與眾人暢談,時而喜悅,時而悲傷。他們經歷了聚散離合,貧窮與富裕的變遷,感嘆自己對人事的無法預知。他們已經分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各自承擔著不同的責任,但突然發現雞和鶴卻在同一樹枝上宿營,讓他們感到驚訝。詩人提到紫垣和曹署,指的是高位的政府官員,而他們如今已經是白發蒼蒼的郎官,年老時貌不驚人。他們不應該怪罪自己不如君王的氣質,因為他們在這個官場中來校已經遲了十年。
賞析:
這首詩以描寫作者與同伴們的宿舍談話為中心,展示了人生的變遷和官場的殘酷。詩人通過對聚散離合、貧富差距以及年老時的落寞等方面的描繪,表達了對時光流轉和人生起伏的感慨。詩中的"已分云泥行異路"表明他們已經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升官發財,有的卻一事無成。而"忽驚雞鶴宿同枝"則是一種戲劇性的轉折,讓他們感到驚訝和無奈,展現了人生的不可測性與無常。紫垣和曹署象征著權貴和榮華地位,與詩人們的現實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官場的殘酷和不公。最后的"莫怪不如君氣味,此中來校十年遲"表達了詩人對自身官場經歷的自省和自嘲,他們意識到自己與那些成功的人相比確實有所不及,但也認識到這種差距并非完全是他們個人的原因,而是環境和機遇的限制。整首詩以平實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官場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現了白居易對社會現實的洞察力和對人情世故的獨到觀察。
“閑宵靜話喜還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 chú zhǔ kè láng zhōng zhī zhì gào yǔ wáng shí yī lǐ qī yuán jiǔ tóng sù huà jiù gǎn huái
初除主客郎中知制誥與王十一李七元九…同宿話舊感懷
xián xiāo jìng huà xǐ hái bēi, jù sàn qióng tōng bù zì zhī.
閑宵靜話喜還悲,聚散窮通不自知。
yǐ fēn yún ní xíng yì lù,
已分云泥行異路,
hū jīng jī hè sù tóng zhī.
忽驚雞鶴宿同枝。
zǐ yuán cáo shǔ róng huá dì, bái fà láng guān lǎo chǒu shí.
紫垣曹署榮華地,白發郎官老丑時。
mò guài bù rú jūn qì wèi, cǐ zhōng lái xiào shí nián chí.
莫怪不如君氣味,此中來校十年遲。
“閑宵靜話喜還悲”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