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問有何惆悵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自問有何惆悵事”全詩
李家哭泣元家病,柿葉紅時獨自來。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慈恩寺有感(時杓直初逝,居敬方病)》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慈恩寺有感(時杓直初逝,居敬方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這首詩是他在慈恩寺中思考人生離別和疾病的情感所寫。
詩詞的中文譯文:
自問有何惆悵事,
寺門臨入卻遲回。
李家哭泣元家病,
柿葉紅時獨自來。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白居易在慈恩寺中思考人生離別和疾病的感受。詩人自問自己內心為何感到憂愁,他在意識到自己進入寺廟時居然拖延回轉。接著,他提到李家在哭泣,而元家又病了,暗示了離別和疾病對人們帶來的悲傷和無奈。
最后兩句:“柿葉紅時獨自來”,則描寫了柿樹的葉子在秋天的時候變紅。這里可能借用了柿子紅心與詩人自身的感受相互對應,柿子獨自變紅,也傳遞了詩人獨自面對離別和疾病的孤獨之情。
整首詩以自問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對離別和疾病的思索。作者使用簡潔的詞語和深情的描寫,以表達他對人生無常和悲歡離合的觸動。這首詩通過思考離別和疾病的主題,喚起了讀者對于生命的感悟和對人生的思考。
“自問有何惆悵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í ēn sì yǒu gǎn shí biāo zhí chū shì, jū jìng fāng bìng
慈恩寺有感(時杓直初逝,居敬方病)
zì wèn yǒu hé chóu chàng shì, sì mén lín rù què chí huí.
自問有何惆悵事,寺門臨入卻遲回。
lǐ jiā kū qì yuán jiā bìng, shì yè hóng shí dú zì lái.
李家哭泣元家病,柿葉紅時獨自來。
“自問有何惆悵事”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