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窗倚藤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松窗倚藤杖”全詩
趁涼行繞竹,引睡臥看書。
老更為官拙,慵多向事疏。
松窗倚藤杖,人道似僧居。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晚亭逐涼》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晚亭逐涼》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送客走后,我把床移到涼亭下邊。
乘涼的時候繞著竹子走,
引著睡意躺下看書。
我年紀大了,做官不利,
懶得來往于繁瑣的事務。
我靠在松窗邊上,倚著藤杖,
個人修行的樣子已經如僧人般。
詩意和賞析:
《晚亭逐涼》以詩人自身的情景述說和個人感受為主,描繪了送客后白居易一個人享受涼爽的夜晚的情景。詩中展現出詩人晚年的安逸和怡然自得的態度。
詩的開頭,詩人描述了送客后自己的行動,將床搬到涼亭下,用行動來追求舒適和愜意。接著,詩人繞著竹子走,這種情景猶如一位僧人的漫步般的寧靜。
在涼亭中,詩人引著睡意躺下看書,把安靜的夜晚用于閱讀,享受個人的愉悅時光。通過這些細膩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內心寧靜的追求。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談到自己做官拙于事務,表現出自己對官場生活的厭倦與遠離。他將自己比作僧人,顯示出自己渴望治愈紛繁心靈的愿望。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晚年生活的安詳和優雅之處,展示了對清凈和自我修行的向往。通過細膩的描寫,將讀者引入到一個寧靜的夜晚,在此時,詩人不為外界紛擾所擾,享受著內心的平靜。這首詩具有較強的意境性和想象力,在描述中展現了對自由和內心平靜的追求。
“松窗倚藤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ǎn tíng zhú liáng
晚亭逐涼
sòng kè chū mén hòu, yí chuáng xià qì chū.
送客出門后,移床下砌初。
chèn liáng xíng rào zhú, yǐn shuì wò kàn shū.
趁涼行繞竹,引睡臥看書。
lǎo gèng wéi guān zhuō, yōng duō xiàng shì shū.
老更為官拙,慵多向事疏。
sōng chuāng yǐ téng zhàng, rén dào shì sēng jū.
松窗倚藤杖,人道似僧居。
“松窗倚藤杖”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二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