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唯覺少年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眼前唯覺少年多”全詩
耳里頻聞故人死,眼前唯覺少年多。
塞鴻遇暖猶回翅,江水因潮亦反波。
獨有衰顏留不得,醉來無計但悲歌。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悲歌》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悲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白頭新洗鏡新磨,
年老逼人無可奈何。
耳邊頻頻聽到故人的死訊,
眼前卻感覺到年輕的人漸漸減少。
大雁冒著暖風返舞,
江水因潮汐而逆流。
唯有頹廢的容顏難以挽留,
醉來只有悲傷的歌聲。
這首詩以白居易自己的衰老和周圍環境的變化為出發點,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和人事易逝的感慨和無奈。詩中通過兩個對比的形象,展示了歲月無情的殘酷。
首先,白居易以白頭新洗鏡新磨來形容自己年老的容顏,借此表達了自己對自身衰老的無奈和無法改變的現實。他感嘆自己已經老去的年紀,無法改變自己逐漸衰老的狀態。
其次,詩中提到耳邊頻聞故人死,眼前感覺少年減少。這是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和感慨。作者在耳邊聽到熟悉的人去世的消息,而眼前卻看到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這種對生老病死和人事更迭的感嘆,強調了時間的無情和人生的無常。
接下來,詩中的描寫轉向了自然界的景象。大雁受到暖風的影響,決定返回原來的地方,而江水也因為潮汐的關系而產生了逆流。這種自然界的變化與前面描寫的人事變遷相呼應,形成了對比。人類不可避免地受到時間和環境的影響,無法逆轉其流動和變化。
最后,詩人表達了自己無法挽留青春和美貌的無奈。他說自己醉來只能借酒消愁,唯有悲傷的歌聲表達內心的苦悶和無奈。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悲歌》通過對自身的衰老和周圍環境的觀察,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和人事易逝的感慨和無奈。詩人以自然界的景象與人類的經歷相對照,強調了時間的無情和人生的無常,表達了對逝去青春和美好的追憶和無法挽回的悲傷之情。
“眼前唯覺少年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ēi gē
悲歌
bái tóu xīn xǐ jìng xīn mó, lǎo bī shēn lái bù nài hé.
白頭新洗鏡新磨,老逼身來不奈何。
ěr lǐ pín wén gù rén sǐ,
耳里頻聞故人死,
yǎn qián wéi jué shào nián duō.
眼前唯覺少年多。
sāi hóng yù nuǎn yóu huí chì, jiāng shuǐ yīn cháo yì fǎn bō.
塞鴻遇暖猶回翅,江水因潮亦反波。
dú yǒu shuāi yán liú bù dé, zuì lái wú jì dàn bēi gē.
獨有衰顏留不得,醉來無計但悲歌。
“眼前唯覺少年多”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