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悵望武丘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悵望武丘路”全詩
來慚荷寵命,去愧無能名。
青紫行將吏,班白列黎氓。
一時臨水拜,十里隨舟行。
餞筵猶未收,征棹不可停。
稍隔煙樹色,尚聞絲竹聲。
悵望武丘路,沉吟滸水亭。
還鄉信有興,去郡能無情。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別蘇州》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別蘇州》中文譯文:離別蘇州
離別姑蘇的百姓,
郁郁蔥蔥的長洲城。
我來時感到慚愧,
離去時更加無能。
青紫的行將吏,
班白的黎民。
一時在江邊禮拜,
十里隨船而行。
送別的宴席還未收拾,
征途上的船櫓不能停歇。
稍隔開了煙樹的顏色,
仍能聞到絲竹的聲音。
悵望著去武丘的路,
沉吟在滸水的亭臺。
回到家鄉信心倍增,
離去的州縣又如何不情愿。
詩意和賞析:
《別蘇州》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一首別詩。詩中,他描繪了離別姑蘇(蘇州)的情景,表達了自己離去的無奈和不舍之情。
首先,詩人描繪了姑蘇的民風民俗熱鬧繁榮的景象,形容了長洲城郁郁蔥蔥的美景。然后,詩人表達了他來蘇州時感到自愧、離去時感到更加無能的心情。他自謙自己不能得到榮耀的名聲,感覺有愧于荷寵。
接著,詩人描繪了青紫行將吏和班白黎民,展示了姑蘇這個地方的繁華與眾多官員和百姓。他在江邊臨水拜別,十里隨船而行,展示了他的離去之行。送別宴席還未收拾,詩人就要離開了,征途上的船櫓不能停歇。
然后,詩人描述了離去后稍隔開了煙樹的顏色,但仍能聞到絲竹聲音,表達了離開蘇州后仍然能感受到姑蘇的美好和文化。
最后,詩人悵望著他去武丘的路,沉吟在滸水的亭臺。然而,他回到家鄉時信心倍增,離去的州縣又如何不情愿。
整首詩以別蘇州為主題,通過描寫景物、表達自我和觸發情感,展示了詩人對于離別的無奈和對家鄉的思念。詩歌的情感真實而細膩,充分展示了白居易的才情和對生活的感悟。
“悵望武丘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ié sū zhōu
別蘇州
hào hào gū sū mín, yù yù cháng zhōu chéng.
浩浩姑蘇民,郁郁長洲城。
lái cán hé chǒng mìng, qù kuì wú néng míng.
來慚荷寵命,去愧無能名。
qīng zǐ xíng jiāng lì, bān bái liè lí máng.
青紫行將吏,班白列黎氓。
yī shí lín shuǐ bài, shí lǐ suí zhōu xíng.
一時臨水拜,十里隨舟行。
jiàn yán yóu wèi shōu, zhēng zhào bù kě tíng.
餞筵猶未收,征棹不可停。
shāo gé yān shù sè, shàng wén sī zhú shēng.
稍隔煙樹色,尚聞絲竹聲。
chàng wàng wǔ qiū lù, chén yín hǔ shuǐ tíng.
悵望武丘路,沉吟滸水亭。
huán xiāng xìn yǒu xìng, qù jùn néng wú qíng.
還鄉信有興,去郡能無情。
“悵望武丘路”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