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頭傳鼓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城頭傳鼓角”全詩
夜鏡藏須白,秋泉漱齒寒。
欲將閑送老,須著病辭官。
更待年終后,支持歸計看。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祭社宵興燈前偶作》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譯文:
在祭祀儀式前夜的凌晨,城頭傳來鼓聲和角聲,燈下整理衣冠。夜晚的鏡子里藏著白發,秋泉的水漱洗著寒冷的牙齒。我想送你回老家,你卻要穿上病辭官職。我們還得等到年底,再算計如何支持你回家。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場夜間祭祀活動之前的場景,作者白居易用簡潔而直接的語言,寫出了心中的思慮。他追隨著音樂聲和角聲來到城頭,整理著自己的衣冠,但鏡子里反射出的是自己逐漸露出的白發,這顯示出歲月的流逝和衰老的不可避免。然而,他還有一些希望能將伴侶送回老家,但伴侶由于疾病而辭去了官職。最后,作者表示還需等到年底,才能計劃如何支持伴侶回家。
賞析:
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慨。作者在夜晚的祭祀活動中,看到自己中年時的容顏已經蕩然無存,白發愈漫愈濃,柔和的燈光里透露出歲月的無情和衰老的跡象。同時,詩中也略帶遺憾地表達了作者想讓伴侶回家的心愿,但卻因伴侶的疾病而無法實現。最后,作者展望了未來,表示還需等到年底,再計劃如何支持伴侶回家,這既表達了作者心系伴侶的情感,也顯露了作者對家庭和親情的重視。
整體而言,這首詩簡潔明了,表達了作者對生活和家庭的思考和關注,同時也描繪了一個夜晚祭祀儀式前的凄涼場景,通過對個人和家庭的描摹,展現了人生的無常和現實的困境。
“城頭傳鼓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shè xiāo xìng dēng qián ǒu zuò
祭社宵興燈前偶作
chéng tóu chuán gǔ jiǎo, dēng xià zhěng yì guān.
城頭傳鼓角,燈下整衣冠。
yè jìng cáng xū bái, qiū quán shù chǐ hán.
夜鏡藏須白,秋泉漱齒寒。
yù jiāng xián sòng lǎo, xū zhe bìng cí guān.
欲將閑送老,須著病辭官。
gèng dài nián zhōng hòu, zhī chí guī jì kàn.
更待年終后,支持歸計看。
“城頭傳鼓角”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三覺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