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厭西丘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厭西丘寺”全詩
舟船轉云島,樓閣出煙蘿。
路入青松影,門臨白月波。
魚跳驚秉燭,猿覷怪鳴珂。
搖曳雙紅旆,娉婷十翠娥。
香花助羅綺,鐘梵避笙歌。
領郡時將久,游山數幾何。
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夜游西武丘寺八韻》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夜游西武丘寺八韻》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夜游西武丘寺八韻
不厭西丘寺,閑來即一過。
舟船轉云島,樓閣出煙蘿。
路入青松影,門臨白月波。
魚跳驚秉燭,猿覷怪鳴珂。
搖曳雙紅旆,娉婷十翠娥。
香花助羅綺,鐘梵避笙歌。
領郡時將久,游山數幾何。
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
中文譯文:
不厭西丘寺,閑來即一過。
舟船轉云島,樓閣出煙蘿。
路入青松影,門臨白月波。
魚跳驚秉燭,猿覷怪鳴珂。
搖曳雙紅旆,娉婷十翠娥。
香花助羅綺,鐘梵避笙歌。
領郡時將久,游山數幾何。
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夜晚游覽西武丘寺的景色和感受。詩人并不厭倦這座位于西丘的寺廟,有空就去一次。他乘著船只穿過云霧彌漫的小島,寺廟的樓閣從煙霧中顯露出來。行走在青松的倒影中,寺廟的門前波光粼粼,白色的月光映照在水面上。魚兒跳躍驚動了手持蠟燭的僧人,猿猴偷窺者奇怪的聲音,仿佛是響珂的聲音。草地上搖曳著紅色的旗幟,華麗的女子們優雅地行走,如同仙子一般。香花的氣息助長了羅綺的美麗,鐘聲和梵唱掩蓋了塵世的笙歌聲。領導這個地區的時間已經很長了,游山的次數也不少。一年中去寺廟的次數是十二次,既不算少也不算多。
賞析:
這首詩以流暢自然的語言描繪了夜晚游覽西武丘寺的景色和情感。詩人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寺廟所在的山水環境,以及在夜晚的月光下,寺廟和自然景色的相互映襯。他巧妙地運用了動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增添了詩意的層次感。魚兒跳躍和猿猴的聲音,展示了寧靜夜晚中的一絲驚擾和生機。紅旗下行走的娉婷女子,增添了一抹世俗的美麗。而香花的芬芳和梵唱的聲音,則帶來了一絲超脫凡塵的寧靜。整首詩以平和、恬靜的情調展示了詩人對自然和寧靜的向往,表達了他對寺廟和山水之美的贊美和喜愛。
詩中的“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一句,表達了詩人對于頻繁游山寺廟的態度。他沒有刻意追求過多的次數,也不愿意過于少去,而是在適度的頻率下,保持著對這座寺廟的熱愛和關注。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夜晚游覽寺廟的景色,并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象的運用,表達了對自然、寧靜和美的向往。整體而言,這首詩展示了唐代文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追求,以及對寧靜和超脫的向往和渴望。
“不厭西丘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è yóu xī wǔ qiū sì bā yùn
夜游西武丘寺八韻
bù yàn xī qiū sì, xián lái jí yī guò.
不厭西丘寺,閑來即一過。
zhōu chuán zhuǎn yún dǎo, lóu gé chū yān luó.
舟船轉云島,樓閣出煙蘿。
lù rù qīng sōng yǐng, mén lín bái yuè bō.
路入青松影,門臨白月波。
yú tiào jīng bǐng zhú, yuán qù guài míng kē.
魚跳驚秉燭,猿覷怪鳴珂。
yáo yè shuāng hóng pèi, pīng tíng shí cuì é.
搖曳雙紅旆,娉婷十翠娥。
xiāng huā zhù luó qǐ, zhōng fàn bì shēng gē.
香花助羅綺,鐘梵避笙歌。
lǐng jùn shí jiāng jiǔ, yóu shān shù jǐ hé.
領郡時將久,游山數幾何。
yī nián shí èr dù, fēi shǎo yì fēi duō.
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
“不厭西丘寺”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