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不見桃花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風光不見桃花騎”全詩
風光不見桃花騎,塵土空留杏葉鞍。
喪乘獨歸殊不易,脫驂相贈豈為難。
并州好馬應無數,不怕旌旄試覓看。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出使在途所騎馬死改乘肩輿將歸長安偶詠…寄太原李相公》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出使在途所騎馬死改乘肩輿將歸長安偶詠…寄太原李相公》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驛路崎嶇泥雪寒,
欲登籃輿一長嘆。
風光不見桃花騎,
塵土空留杏葉鞍。
喪乘獨歸殊不易,
脫驂相贈豈為難。
并州好馬應無數,
不怕旌旄試覓看。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白居易在出使途中遭遇馬匹死亡,只能改乘肩輿回長安的情景。詩人感嘆道路艱辛,內心充滿無奈和遺憾。在旅途中,他無法欣賞到美麗的桃花和風景,只能留下塵土和杏葉作為回憶。然而,盡管失去了騎馬的便利,但能夠安全歸來也不易,他接受了改變的現實,并愿將杏葉鞍作為禮物贈送給同行者。他相信在并州這樣的地方,好馬應該是無數的,不必擔心失去威望和追求。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樸實的語言描繪了旅途中的辛酸和遭遇,同時表達了對現實的接受和積極樂觀的態度。詩人通過描述自己的經歷,展現了對生活的思考和對困境的應對。詩詞的情感真摯,寓意深遠,以樸素的語言傳達出人生的哲理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白居易善于運用平實的詞句,表達出內心的感受和對自然、人生的觸動,使讀者能夠產生共鳴。同時,詩中的轉折也增加了詩詞的張力和吸引力。這首詩詞既具有個人情感的表達,又融入了對社會和現實的思考,體現了白居易詩歌的特點和藝術風格。
“風光不見桃花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 shǐ zài tú suǒ qí mǎ sǐ gǎi chéng jiān yú jiāng guī cháng ān ǒu yǒng jì tài yuán lǐ xiàng gōng
出使在途所騎馬死改乘肩輿將歸長安偶詠…寄太原李相公
yì lù qí qū ní xuě hán, yù dēng lán yú yī cháng tàn.
驛路崎嶇泥雪寒,欲登籃輿一長嘆。
fēng guāng bú jiàn táo huā qí,
風光不見桃花騎,
chén tǔ kōng liú xìng yè ān.
塵土空留杏葉鞍。
sàng chéng dú guī shū bù yì, tuō cān xiāng zèng qǐ wéi nán.
喪乘獨歸殊不易,脫驂相贈豈為難。
bīng zhōu hǎo mǎ yīng wú shù, bù pà jīng máo shì mì kàn.
并州好馬應無數,不怕旌旄試覓看。
“風光不見桃花騎”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