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鬢發二分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三分鬢發二分絲”全詩
去作忙官應太老,退為閑叟未全遲。
靜中得味何須道,穩處安身更莫疑。
若使至今黃綺在,聞吾此語亦分司。
分類: 寫雨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對鏡》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對鏡》是唐代白居易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三分鬢發二分絲,
曉鏡秋容相對時。
去作忙官應太老,
退為閑叟未全遲。
靜中得味何須道,
穩處安身更莫疑。
若使至今黃綺在,
聞吾此語亦分司。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面對鏡子時的心境和對自己人生境遇的思考。他看到自己的鬢發已經變成了三分斑白,而頭發只剩下了二分之一。在早晨的鏡子前,他觀照著秋天的容顏。他曾經擔任過繁忙的官職,現在可能已經年老了,不再適合忙碌的工作。他選擇退隱為一個閑散的老者,雖然有些晚了,但并不算遲。在寧靜的生活中,他能夠領悟到滋味,不需要言語來表達。在穩定的環境中安身,不要懷疑。如果現在還有那位美麗的女子黃綺在世,聽到我這番話也會明白我的用心。
賞析:
《對鏡》通過描寫自己面對鏡子的情景,表達了白居易對自己人生的反思和選擇。他通過鏡子看到自己外貌的變化,特別是鬢發斑白的情況,將自己的年齡與時光的流逝聯系在一起。他在秋天的早晨觀照著自己的容顏,表達了對時間的感慨和對生命的思考。
詩中的"三分鬢發二分絲"以及"曉鏡秋容相對時"這兩句,通過簡潔而富有畫面感的描寫,展現了歲月的無情和人生的無常。作者隱喻著自己已經步入晚年,對于過去的忙碌官場生涯有所反思,認為自己已經不再適合繼續從事繁忙的職務。
接下來的兩句"去作忙官應太老,退為閑叟未全遲"表達了他選擇退隱為閑散的老者的決心。雖然他意識到自己的決定有些晚了,但并不認為已經太遲,仍然保持著對未來的期許。
最后兩句"靜中得味何須道,穩處安身更莫疑。若使至今黃綺在,聞吾此語亦分司"表達了作者對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穩定環境的選擇。他認為在寧靜的環境中可以領悟到生活的滋味,不需要通過言語來表達。如果那位他曾經愛慕的女子黃綺還在世上,她聽到這番話也會理解作者的選擇和心意。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展示了作者對年老和生活選擇的思考。通過對鏡子的映照,白居易表達了對時光流逝和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以及對寧靜和穩定生活的向往。這首詩詞給人以簡短的文字,道出了人生的變遷和對退隱生活的向往。通過對自身容貌的觀照,作者表達了對年齡增長和時光流逝的感慨。他選擇離開繁忙的官場,退隱為一位安享閑適生活的老者。他認為在寧靜的環境中,能夠真正領悟生活的味道,不需要言語來表達自己的心境。最后,作者提到了過去心儀的女子黃綺,表示如果她還在世,她也會理解并贊同他的選擇。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人生軌跡的思考和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它反映了人們在歲月流逝中對自己身份和生活意義的思索,以及對安寧和內心滿足的追求。詩中融合了時光的變幻和個體的選擇,呈現了一種深沉而內斂的情感,引發讀者對人生和自我價值的思考。
“三分鬢發二分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uì jìng
對鏡
sān fēn bìn fà èr fēn sī, xiǎo jìng qiū róng xiāng duì shí.
三分鬢發二分絲,曉鏡秋容相對時。
qù zuò máng guān yīng tài lǎo,
去作忙官應太老,
tuì wèi xián sǒu wèi quán chí.
退為閑叟未全遲。
jìng zhōng de wèi hé xū dào, wěn chù ān shēn gèng mò yí.
靜中得味何須道,穩處安身更莫疑。
ruò shǐ zhì jīn huáng qǐ zài, wén wú cǐ yǔ yì fēn sī.
若使至今黃綺在,聞吾此語亦分司。
“三分鬢發二分絲”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