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似懸河逐病治”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口似懸河逐病治”全詩
曾向眾中先禮拜,西方去日莫相遺。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贈僧五首·神照上人(照以說壇為佛事)》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贈僧五首·神照上人(照以說壇為佛事)》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心如定水隨形應,
口似懸河逐病治。
曾向眾中先禮拜,
西方去日莫相遺。
詩意:
這首詩是白居易贈送給名為神照的僧人的五首詩之一。詩中表達了對神照上人的贊美和祝福。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神照上人的贊美,展現了他的修行境界和慈悲心。首句"心如定水隨形應"表達了神照上人內心平靜如水,能隨著境界的變化而自如應對。他的心境如同靜定的水面,不受外界的干擾,保持著平和和諧的狀態。
接下來的"口似懸河逐病治"描繪了神照上人口才出眾,能夠通過宣講佛法來治療人們的病痛。他的言辭如同滔滔江河一般,能夠消除眾生的痛苦和疾病。
下半首的兩句"曾向眾中先禮拜,西方去日莫相遺"表達了白居易對神照上人的尊敬和祝福。白居易稱贊神照上人曾經在眾人之前率先向佛敬拜,表現出他對佛法的虔誠和敬畏之心。最后一句"西方去日莫相遺"是一種祝福,希望神照上人能夠順利地達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要遺忘在世時的善行和功德。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對神照上人的贊美和祝福,展現了佛教中修行者的境界和慈悲心,同時也體現了白居易對佛教的尊重和敬仰。
“口似懸河逐病治”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sēng wǔ shǒu shén zhào shàng rén zhào yǐ shuō tán wèi fó shì
贈僧五首·神照上人(照以說壇為佛事)
xīn rú dìng shuǐ suí xíng yīng, kǒu sì xuán hé zhú bìng zhì.
心如定水隨形應,口似懸河逐病治。
céng xiàng zhòng zhōng xiān lǐ bài, xī fāng qù rì mò xiāng yí.
曾向眾中先禮拜,西方去日莫相遺。
“口似懸河逐病治”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