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詔下得賢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今日詔下得賢臣”全詩
進退者誰非我事,世間寵辱常紛紛。
我心與世兩相忘,時事雖聞如不聞。
但喜今年飽飯吃,洛陽禾稼如秋云。
更傾一尊歌一曲,不獨忘世兼忘身。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詔下》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詔下》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描繪了詩人對官場風浪和政治權謀的冷漠和超脫。
譯文:
昨日詔下放罪人,
今日詔下得賢臣。
進退之人非我事,
世間恩寵常紛紛。
我心與世俱相忘,
時事雖聞如不聞。
但喜今年飽飯吃,
洛陽禾稼如秋云。
更傾一杯歌一曲,
不僅忘卻世事,也忘卻自身。
詩意和賞析:
《詔下》表達了詩人白居易對于政治和官場的冷漠態度。詩中的“昨日詔下放罪人,今日詔下得賢臣”說明政治命令常常是不穩定和變化莫測的,就如同罪人昨天還被放逐,而今天又有賢良之士被重用,表明政治中的進退并非由他所決定。在政治斗爭中,權謀和寵辱是世間常態,而詩人對于這些紛擾的事物卻淡然處之。他的心與世間一起忘記,對于時事的關注,就如同聽不見一般。
然而,即使對于政治不關心,詩人也能從生活中獲得些許的欣喜。詩中的“但喜今年飽飯吃,洛陽禾稼如秋云”表明他對于年年豐收的農田的喜悅。無論政治變化如何,生活中的穩定和禾稼的豐收仍然存在。最后兩句“更傾一杯歌一曲,不僅忘卻世事,也忘卻自身”,表明詩人不僅超脫了世俗的紛擾,同時也超越了自我的束縛,通過享受音樂和美食來表達自己對于自由和快樂的追求。
這首詩以淡泊無欲的態度來揭示了政治中的黑暗和世俗虛妄,表達了詩人對于自由、寧靜和快樂的向往。同時,通過詩人對于豐收的贊美,也暗示了他對于穩定和生活的珍視。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獨立思考的精神和超越世俗的態度,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思想價值。
“今日詔下得賢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ào xià
詔下
zuó rì zhào xià qù zuì rén, jīn rì zhào xià de xián chén.
昨日詔下去罪人,今日詔下得賢臣。
jìn tuì zhě shuí fēi wǒ shì,
進退者誰非我事,
shì jiān chǒng rǔ cháng fēn fēn.
世間寵辱常紛紛。
wǒ xīn yǔ shì liǎng xiāng wàng, shí shì suī wén rú bù wén.
我心與世兩相忘,時事雖聞如不聞。
dàn xǐ jīn nián bǎo fàn chī, luò yáng hé jià rú qiū yún.
但喜今年飽飯吃,洛陽禾稼如秋云。
gèng qīng yī zūn gē yī qǔ,
更傾一尊歌一曲,
bù dú wàng shì jiān wàng shēn.
不獨忘世兼忘身。
“今日詔下得賢臣”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