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相依在洛都”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三歲相依在洛都”全詩
惜別笙歌多怨咽,愿留軒蓋少踟躕。
劍磨光彩依前出,鵬舉風云逐后驅。
從此求閑應不得,更能重醉白家無。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送舒著作重授省郎赴闕》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送舒著作重授省郎赴闕》
三歲相依在洛都,游花宴月飽歡娛。
惜別笙歌多怨咽,愿留軒蓋少踟躕。
劍磨光彩依前出,鵬舉風云逐后驅。
從此求閑應不得,更能重醉白家無。
中文譯文:
三歲時我們在洛都相依為命,在花園游玩,月亮下飽享快樂的宴會。
不舍得分別,笙歌中有太多的怨咽之音,希望能留下來,少一些猶豫不決。
劍擦磨出亮彩向前行,像鵬鳥展翅追逐風云。
從此以后,尋求寧靜將難以得到,更加能夠暢飲,享受白家的無憂無慮。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給好友舒晉陽的送別詩。詩中表達了詩人和好友的離別之情,以及對好友前途的美好祝福。
詩首兩句“三歲相依在洛都,游花宴月飽歡娛”,表現了詩人與好友舒晉陽在洛陽相識、相伴的情景,一起游花賞月,享受歡樂。接下來的兩句“惜別笙歌多怨咽,愿留軒蓋少踟躕”,詩人表露了自己不舍得與好友分別的情感,覺得送別的笙歌中夾雜著怨咽之音,希望好友能留下來,少一些猶豫不決。
接著,詩人寫道“劍磨光彩依前出,鵬舉風云逐后驅”,表達了對好友前程的祝福和期盼。劍磨光彩依前出,暗喻好友重新接受官職,出任要職時應該閃耀光彩,展示出過去的才華。而鵬舉風云逐后驅,則象征著好友將追求更高的成就,追逐更廣闊的前景。
最后兩句“從此求閑應不得,更能重醉白家無”,詩人表示從此以后,尋求寧靜將難以得到,也許好友的忙碌事務將沒有時間過上閑適的生活。然而更能重醉白家無,則體現出好友的人生態度,選擇在家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無拘無束。
這首詩表達了對好友的深情告別,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賦予好友勇往直前的祝福。通過對追求事業和寧靜生活的對比,詩人展示了人生的選擇與堅持。整首詩抒情、豪放,給人以溫暖與感動,同時也道出了現實中人們在人生抉擇面前所面臨的困惑和無奈。
“三歲相依在洛都”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shū zhù zuò zhòng shòu shěng láng fù quē
送舒著作重授省郎赴闕
sān suì xiāng yī zài luò dōu, yóu huā yàn yuè bǎo huān yú.
三歲相依在洛都,游花宴月飽歡娛。
xī bié shēng gē duō yuàn yàn,
惜別笙歌多怨咽,
yuàn liú xuān gài shǎo chí chú.
愿留軒蓋少踟躕。
jiàn mó guāng cǎi yī qián chū, péng jǔ fēng yún zhú hòu qū.
劍磨光彩依前出,鵬舉風云逐后驅。
cóng cǐ qiú xián yīng bù dé, gèng néng zhòng zuì bái jiā wú.
從此求閑應不得,更能重醉白家無。
“三歲相依在洛都”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