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花豈得兼求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空花豈得兼求果”全詩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讀禪經》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讀禪經》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須知諸相皆非相,
若住無馀卻有馀。
言下忘言一時了,
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豈得兼求果,
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
不禪不動即如如。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禪宗思想的思考和領悟。作者通過禪經的閱讀和思考,認識到所有事物的表象都是虛幻的,如果我們執著于表象,就無法達到真正的境界。言語之下,忘卻言語的束縛,即可達到超越言語的境地。就像夢中的人在夢里說夢,是虛幻的雙重幻象。空花不可能同時具有花和果實,陽光也無法同時找到魚。作者認為,攝動即是禪,禪即是動,只有在攝動中體驗禪境,才能達到真正的如如之境。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描繪了禪宗的核心思想,表達了對世俗幻象的超越和對真實境界的追求。通過對諸相的觀察,作者指出一切事物的表象都是虛妄的,只有超越表象才能接近真實。言語之下的忘卻言語,意味著超越語言的束縛,進入無言的境地。夢中說夢的形象,強調了虛幻和幻象的本質。詩中的空花和陽焰,用來比喻追求虛幻事物和不切實際的欲望,強調了追求真實和現實的重要性。最后,作者指出攝動即是禪境,禪境即是動態的存在,只有在經歷動態的變化中,才能真正體悟到禪宗的境界。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復雜的禪宗思想,通過對對立概念的對比和比喻的運用,揭示了追求真實和超越幻象的重要性。通過欣賞這首詩,讀者可以感受到禪宗的深邃和超越世俗的意義,幫助人們思考生命和存在的本質。
“空花豈得兼求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ú chán jīng
讀禪經
xū zhī zhū xiàng jiē fēi xiāng, ruò zhù wú yú què yǒu yú.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馀卻有馀。
yán xià wàng yán yī shí le,
言下忘言一時了,
mèng zhōng shuō mèng liǎng chóng xū.
夢中說夢兩重虛。
kōng huā qǐ de jiān qiú guǒ, yáng yàn rú hé gèng mì yú.
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shè dòng shì chán chán shì dòng, bù chán bù dòng jí rú rú.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空花豈得兼求果”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