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分門內馀生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支分門內馀生計”全詩
不鍛嵇康彌懶靜,無金疏傅更貧閑。
支分門內馀生計,謝絕朝中舊往還。
唯是相君忘未得,時思漢水夢巴山。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洛下閑居,寄山南令狐相公》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洛下閑居,寄山南令狐相公》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洛下閑居,寄山南令狐相公
已收身向園林下,
猶寄名于祿仕間。
不鍛嵇康彌懶靜,
無金疏傅更貧閑。
支分門內馀生計,
謝絕朝中舊往還。
唯是相君忘未得,
時思漢水夢巴山。
中文譯文:
我已經退隱到洛陽郊外的閑居,
但仍然寄望在官職之間保持聲名。
不埋頭努力像嵇康那樣忙碌,
也沒有財富像疏傅那樣充裕。
我在門內支撐著微薄的生計,
拒絕著朝廷中的往來。
只有你,令狐相公,忘記了未能實現的心愿,
時常思念著漢水和巴山的夢境。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白居易在洛陽退隱后的生活狀態。他已經離開朝廷的政治斗爭,選擇在園林中過著安靜的生活。然而,雖然他已經退隱,但他仍然希望能夠在文人士大夫之間保持一定的聲望和地位。
詩中提到了嵇康和疏傅這兩位歷史上的文人。嵇康是東晉時期的文學家和音樂家,他是白居易所仰慕的人物,被認為是儒家文化的典范。疏傅則是唐朝初年的文人,他因為富有而備受贊賞。白居易在詩中表示,他不愿意像嵇康那樣忙碌勞碌,也沒有像疏傅那樣財富充裕。
白居易自謙地說自己只能靠微薄的門內收入維持生計,拒絕了朝廷中的舊友往來。這表明他選擇了與世隔絕的生活方式,追求內心的寧靜和獨立。
然而,盡管他已經退隱,白居易仍然念念不忘令狐相公,這個相公的身份不詳。他對令狐相公懷有一種特殊的思念和牽掛,認為令狐相公已經忘記了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和心愿。他時常回憶起與令狐相公在漢水和巴山的夢境,表達了對過去的思念和對未來的遺憾。
整首詩詞傳達了白居易的退隱心境和對過去的回憶。他選擇了遠離塵囂的生活,但對于未能實現的理想和對友情的思念仍然心有所系。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含蓄的語言描繪出了白居易內心的矛盾和對人生的思考,展現了他作為文人的情感和追求。
“支分門內馀生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uò xià xián jū, jì shān nán líng hú xiàng gōng
洛下閑居,寄山南令狐相公
yǐ shōu shēn xiàng yuán lín xià, yóu jì míng yú lù shì jiān.
已收身向園林下,猶寄名于祿仕間。
bù duàn jī kāng mí lǎn jìng,
不鍛嵇康彌懶靜,
wú jīn shū fù gèng pín xián.
無金疏傅更貧閑。
zhī fēn mén nèi yú shēng jì, xiè jué cháo zhōng jiù wǎng huán.
支分門內馀生計,謝絕朝中舊往還。
wéi shì xiāng jūn wàng wèi dé, shí sī hàn shuǐ mèng bā shān.
唯是相君忘未得,時思漢水夢巴山。
“支分門內馀生計”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八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