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花開曾后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處花開曾后看”全詩
何處花開曾后看,誰家酒熟不先知。
石樓月下吹蘆管,金谷風前舞柳枝。
十聽春啼變鶯舌,三嫌老丑換蛾眉。
樂天一過難知分,猶自咨嗟兩鬢絲。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追歡偶作》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追歡偶作》是唐代白居易的詩作。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追求快樂的時光不多,補償一生的事物來得晚。
曾經親眼見過花開的地方,誰家的美酒不早已知曉。
在石樓下,月光下吹著蘆管,金谷中的風前舞動了柳枝。
十次聽到春天啼鳥聲變成了鶯鳥的語言,三次為了年紀老和相貌丑而改換蛾眉。
一旦放縱開心的時光難以分割,猶自慨嘆起兩鬢的絲線。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追求快樂和追求美好事物的渴望,同時也反映了生活的不盡如人意和無法預測的變化。通過描繪精致而細膩的景物,白居易反思了人生中的錯過和遺憾。詩中流露出對快樂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但又無奈于生活的現實,抒發了對逝去時光的悲嘆和追悔。
賞析:
《追歡偶作》以平仄律動自然流暢的韻律,展現了白居易獨特的寫作風格。詩中運用了描寫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手法,以此襯托自己對于生活的追求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通過對花開、酒熟、笛吹、柳舞等場景的描繪,詩中營造了濃厚的詩意和意境。整首詩字里行間充滿了對逝去時光和美好事物的懷念,以及對自己年齡增長和容貌變化的懊悔之情。作者的情感在這種抒發中得到了宣泄和寬慰,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對逝去時光和追求美好的思考。
“何處花開曾后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uī huān ǒu zuò
追歡偶作
zhuī huān zhú lè shǎo xián shí, bǔ tiē píng shēng de shì chí.
追歡逐樂少閑時,補貼平生得事遲。
hé chǔ huā kāi céng hòu kàn,
何處花開曾后看,
shuí jiā jiǔ shú bù xiān zhī.
誰家酒熟不先知。
shí lóu yuè xià chuī lú guǎn, jīn gǔ fēng qián wǔ liǔ zhī.
石樓月下吹蘆管,金谷風前舞柳枝。
shí tīng chūn tí biàn yīng shé, sān xián lǎo chǒu huàn é méi.
十聽春啼變鶯舌,三嫌老丑換蛾眉。
lè tiān yī guò nán zhī fēn,
樂天一過難知分,
yóu zì zī jiē liǎng bìn sī.
猶自咨嗟兩鬢絲。
“何處花開曾后看”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