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想似前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卻想似前身”全詩
所經多故處,卻想似前身。
散秩優游老,閑居凈潔貧。
螺杯中有物,鶴氅上無塵。
解佩收朝帶,抽簪換野巾。
風儀與名號,別是一生人。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昨日復今辰》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昨日復今辰,悠悠七十春。
所經多故處,卻想似前身。
散秩優游老,閑居凈潔貧。
螺杯中有物,鶴氅上無塵。
解佩收朝帶,抽簪換野巾。
風儀與名號,別是一生人。
中文譯文:
昨日重回今天,度過了悠長的七十個春天。
所經歷的地方很多,但感覺好像重新回到了過去的自己。
隨心所欲地享受著悠閑的老年生活,安居樂業卻缺少財富。
螺杯里有酒,鶴氅上沒有灰塵。
解下佩劍,系上朝廷的腰帶,摘下簪子,戴上野外的巾帽。
風度與名號,已不再重要,只是一個生命的轉折。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已經經歷了七十個春天的老人,回顧過去的人生和現在的生活。作者通過對比過去和現在的情景,表達了對歲月流轉的思考和對人生轉變的體悟。
詩中的"昨日復今辰"傳達了時間的流逝和歲月的變化。七十個春天的度過使得詩人在許多地方都有過往的經歷,但現在他感覺好像重新回到了過去的自己,對過去的記憶和心境仍然鮮明。
在老年階段,作者享受著散淡、優游和安寧的生活,雖然家境貧寒,但居所干凈整潔。螺杯里的物品代表著豐盛的飲食和享受,而鶴氅上的無塵則讓人聯想到高尚的風度和道德的清高。
作者解下佩劍,收起朝廷的腰帶,抽去頭上的冠子,換上樸素的野外巾帽,突出了他對官場和仕途的舍棄和對自由自在的追求。這種轉變表明風儀與名號已不再重要,只追求內心的自在和簡樸。
整首詩表達了人生的轉折和對官場名利的拋棄,揭示了作者在經歷七十個春天后對生活的洞察和對人生價值的思考。詩的意境深遠,詩人的獨特體驗與深刻感悟引發讀者對于生命與時間的思考。
“卻想似前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uó rì fù jīn chén
昨日復今辰
zuó rì fù jīn chén, yōu yōu qī shí chūn.
昨日復今辰,悠悠七十春。
suǒ jīng duō gù chù, què xiǎng shì qián shēn.
所經多故處,卻想似前身。
sàn zhì yōu yóu lǎo, xián jū jìng jié pín.
散秩優游老,閑居凈潔貧。
luó bēi zhōng yǒu wù, hè chǎng shàng wú chén.
螺杯中有物,鶴氅上無塵。
jiě pèi shōu cháo dài, chōu zān huàn yě jīn.
解佩收朝帶,抽簪換野巾。
fēng yí yǔ míng hào, bié shì yī shēng rén.
風儀與名號,別是一生人。
“卻想似前身”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