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國三千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澤國三千里”全詩
夜珠先去握,芳桂乍辭陰。
澤國三千里,羈孤萬感心。
自嗟文廢久,此曲為盧諶。
分類:
作者簡介(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7年3個月。
《送張中丞入臺從事》李德裕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張中丞入臺從事》是唐代李德裕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驛騎朝天去,
江城眷闕深。
夜珠先去握,
芳桂乍辭陰。
澤國三千里,
羈孤萬感心。
自嗟文廢久,
此曲為盧諶。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送別張中丞出使臺灣的場景。驛騎踏上了通向遠方的旅程,離開江城的親人和宮闕。夜珠先行,象征著夜晚的明月,照耀著張中丞的道路。芳桂樹在陰影中告別,預示著離別的憂傷。遠離的國土綿延三千里,心中感慨萬千。作者自嘆文人邊緣的無奈,用這首詩表達了對張中丞的送別之情。
賞析:
《送張中丞入臺從事》是一首別離之作,以抒發離別之情為主題。整首詩詞以簡潔而準確的筆觸勾勒出離別的場景,展現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和對時代變遷的感慨。詩中的意象與象征手法運用得當,通過夜珠、芳桂等形象描繪,增強了離別的憂傷氛圍。作者以自身的身份為出發點,表達了對文人境遇的痛感,暗示了時代的困頓和文化的荒蕪。整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友人的離情別緒,同時也包含著對國家和時代的思考和憂慮。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深刻的語言,將離別的情感和對時代變遷的感慨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給人以深思。它既是一首別離之作,又蘊含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抒情和議論意味。在賞析這首詩詞時,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作者對離別和時代變遷的深刻體驗,思考自己在面對離別和變遷時的情感和態度。
“澤國三千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zhāng zhōng chéng rù tái cóng shì
送張中丞入臺從事
yì qí cháo tiān qù, jiāng chéng juàn quē shēn.
驛騎朝天去,江城眷闕深。
yè zhū xiān qù wò, fāng guì zhà cí yīn.
夜珠先去握,芳桂乍辭陰。
zé guó sān qiān lǐ, jī gū wàn gǎn xīn.
澤國三千里,羈孤萬感心。
zì jiē wén fèi jiǔ, cǐ qū wèi lú chén.
自嗟文廢久,此曲為盧諶。
“澤國三千里”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