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知我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君子知我心”全詩
越叟遺數株,周人未嘗識。
平生愛此樹,攀玩無由得。
君子知我心,因之為羽翼。
豈煩嘉客譽,且就清陰息。
來自天姥岑,長疑翠嵐色。
芬芳世所絕,偃蹇枝漸直。
瓊葉潤不凋,珠英粲如織。
猶疑翡翠宿,想待鹓雛食。
寧止暫淹留,終當更封植。
分類:
作者簡介(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7年3個月。
《比聞龍門敬善寺有紅桂樹獨秀伊川嘗于江南…贈陳侍御》李德裕 翻譯、賞析和詩意
比聞龍門敬善寺有紅桂樹獨秀
伊川嘗于江南贈陳侍御
昔聞紅桂枝,獨秀龍門側。
越叟遺數株,周人未嘗識。
平生愛此樹,攀玩無由得。
君子知我心,因之為羽翼。
豈煩嘉客譽,且就清陰息。
來自天姥岑,長疑翠嵐色。
芬芳世所絕,偃蹇枝漸直。
瓊葉潤不凋,珠英粲如織。
猶疑翡翠宿,想待鹓雛食。
寧止暫淹留,終當更封植。
中文譯文:
聽說龍門的敬善寺里有一棵獨秀的紅桂樹,
我曾在江南的伊川嘗過它的味道贈給陳侍御。
從前聽說紅桂枝,孤零零地矗立在龍門的側邊。
那位越國的老人遺留下幾棵,但是周朝人們從未見過。
我平生喜愛這棵樹,攀玩卻無緣能得到。
君子們了解我內心,于是為我成為了一對羽翼。
何必要去費心討好那些嘉客的贊譽呢,我寧可在清涼的陰影下休憩。
這棵樹來自于天姥岑,長久以來我一直懷疑它的顏色像青山上的翠嵐。
它散發出世間絕妙的芳香,枝條彎曲卻漸漸變得筆直。
瓊質的葉片濕潤而不凋謝,珠狀的花朵亮麗如織。
我還在疑惑中,這是一只美麗的翡翠鳥曾經棲息過,
想等待它的雛鳥來啄食。
寧愿不再暫時停留,最終還是得重新移植。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宰相李德裕贈送給陳繼儒,題為《比聞龍門敬善寺有紅桂樹獨秀伊川嘗于江南贈陳侍御》。詩中描述了一棵獨秀的紅桂樹,以及作者對這棵樹的喜愛之情。
在詩中,紅桂樹象征著高尚的品質和卓越的才華,作者通過贈詩表達了自己與陳繼儒之間的情誼和對他的贊美。這棵紅桂樹獨秀于龍門的敬善寺旁邊,但周朝的人們從未見過它,只有越國的老人遺留下了幾棵。作者對這棵樹的追求和喜愛無法滿足,希望陳繼儒能夠理解他的心意,并成為他人生的羽翼。
詩中的紅桂樹象征著高尚品格、不被俗世所識和繼續追求卓越的精神。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是純潔和真誠的,他寧愿在清涼的陰影下休息,也不追求他人的贊譽。這種心態正是李德裕作為一位政治家和文學家的立場和追求。
整首詩描繪了一種美好的境地,沒有世俗的煩惱和追逐,只有對紅桂樹的美和對友誼的守望。通過這首詩,李德裕傳達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表達了對陳繼儒的友情和贊美。
“君子知我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ǐ wén lóng mén jìng shàn sì yǒu hóng guì shù dú xiù yī chuān cháng yú jiāng nán zèng chén shì yù
比聞龍門敬善寺有紅桂樹獨秀伊川嘗于江南…贈陳侍御
xī wén hóng guì zhī, dú xiù lóng mén cè.
昔聞紅桂枝,獨秀龍門側。
yuè sǒu yí shù zhū, zhōu rén wèi cháng shí.
越叟遺數株,周人未嘗識。
píng shēng ài cǐ shù, pān wán wú yóu de.
平生愛此樹,攀玩無由得。
jūn zǐ zhī wǒ xīn, yīn zhī wèi yǔ yì.
君子知我心,因之為羽翼。
qǐ fán jiā kè yù, qiě jiù qīng yīn xī.
豈煩嘉客譽,且就清陰息。
lái zì tiān mǔ cén, zhǎng yí cuì lán sè.
來自天姥岑,長疑翠嵐色。
fēn fāng shì suǒ jué, yǎn jiǎn zhī jiàn zhí.
芬芳世所絕,偃蹇枝漸直。
qióng yè rùn bù diāo, zhū yīng càn rú zhī.
瓊葉潤不凋,珠英粲如織。
yóu yí fěi cuì sù, xiǎng dài yuān chú shí.
猶疑翡翠宿,想待鹓雛食。
níng zhǐ zàn yān liú, zhōng dāng gèng fēng zhí.
寧止暫淹留,終當更封植。
“君子知我心”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