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竹自成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野竹自成徑”全詩
檀欒被層阜,蕭瑟蔭清渠。
日落見林靜,風行知谷虛。
田家故人少,誰肯共焚魚。
分類:
作者簡介(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7年3個月。
《春暮思平泉雜詠二十首·竹徑》李德裕 翻譯、賞析和詩意
野竹自成徑,
繞溪三里馀。
檀欒被層阜,
蕭瑟蔭清渠。
日落見林靜,
風行知谷虛。
田家故人少,
誰肯共焚魚。
中文譯文:
野竹自然而然地形成一條小徑,
環繞溪流長達三里余。
檀欒樹林覆蓋在山丘上,
草木叢生為清澈的水渠營造了陰涼之處。
太陽落下后,林間靜謐,
風吹過時,能感知谷地的空虛。
農家鄰居很少,
沒有人愿意一起放棄捕撈魚。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春天暮色時的一幅田園景象。詩人以限定詞“野竹”開始,不是花園中栽植有序的竹林,而是自然生長在野外的竹子。竹子自成了一條小徑,繞過溪流長達三里,在山丘上覆蓋了茂密的檀欒樹林,為清澈的水渠提供了涼爽的遮蔭。當夜幕降臨,林間靜謐,只有風吹過時才能感覺到谷地的虛空。
詩人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凸顯出田園生活的寧靜和宜人。同時,他也表達了對友誼和情感的思考。在最后兩句中,詩人提到田園中的人很少,沒有人愿意放棄捕魚。這句話可能有著更深層的意味,暗示著人際關系的疏離和冷漠。詩中的竹徑、溪流、樹木、晚霞等景物形象生動,給人一種清新、寧靜的感覺。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的描述為主,蘊含著對田園生活和人情世故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友誼和親情的珍惜和思念之情。
“野竹自成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n mù sī píng quán zá yǒng èr shí shǒu zhú jìng
春暮思平泉雜詠二十首·竹徑
yě zhú zì chéng jìng, rào xī sān lǐ yú.
野竹自成徑,繞溪三里馀。
tán luán bèi céng fù, xiāo sè yīn qīng qú.
檀欒被層阜,蕭瑟蔭清渠。
rì luò jiàn lín jìng, fēng xíng zhī gǔ xū.
日落見林靜,風行知谷虛。
tián jiā gù rén shǎo, shuí kěn gòng fén yú.
田家故人少,誰肯共焚魚。
“野竹自成徑”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五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