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逾荊山璧”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贈逾荊山璧”全詩
飛來碧海畔,遂與三山隔。
其下多長溪,潺湲淙亂石。
知君分如此,贈逾荊山璧。
分類:
作者簡介(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7年3個月。
《重憶山居六首·羅浮山(番禺連帥所遺)》李德裕 翻譯、賞析和詩意
《重憶山居六首·羅浮山(番禺連帥所遺)》是唐代李德裕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龍伯釣鰲時,蓬萊一峰坼。
飛來碧海畔,遂與三山隔。
其下多長溪,潺湲淙亂石。
知君分如此,贈逾荊山璧。
詩意:
這首詩以作者在羅浮山居的回憶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對于山居美景和創作心境的感慨和思考。詩中所描繪的山水和對友人的感慨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人情的領悟和深度思考。
賞析:
詩的開頭,龍伯是指龍抬頭,傳說中的龍會在濤聲千里的大海中釣鰲,因此龍伯釣鰲時表達了山居幽靜的意境;蓬萊一峰指代羅浮山,因為其山形獨特,象征了神話中的仙山,而坼則表示其高聳、陡峭的景象;飛來碧海畔,則是以自然景色的變幻來展現山與海的對立;隨后一句"遂與三山隔",則表示羅浮山景象獨特,與其他山峰相隔;其下多長溪,潺湲淙亂石,展現了山中的溪水、瀑布和流動的巖石,形成了一種寧靜而生動的景觀。最后兩句則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思念和深情的贈送。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山居風景和友人的感慨和懷念,充滿了寧靜、自然和深情的詩意。
“贈逾荊山璧”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òng yì shān jū liù shǒu luó fú shān pān yú lián shuài suǒ yí
重憶山居六首·羅浮山(番禺連帥所遺)
lóng bó diào áo shí, péng lái yī fēng chè.
龍伯釣鰲時,蓬萊一峰坼。
fēi lái bì hǎi pàn, suì yǔ sān shān gé.
飛來碧海畔,遂與三山隔。
qí xià duō zhǎng xī, chán yuán cóng luàn shí.
其下多長溪,潺湲淙亂石。
zhī jūn fēn rú cǐ, zèng yú jīng shān bì.
知君分如此,贈逾荊山璧。
“贈逾荊山璧”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