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少心期杳莫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嵩少心期杳莫攀”全詩
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層樓望故關。
作者簡介(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7年3個月。
《盤陀嶺驛樓》李德裕 翻譯、賞析和詩意
《盤陀嶺驛樓》是唐代詩人李德裕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嵩少心期杳莫攀,
好山聊復一開顏。
明朝便是南荒路,
更上層樓望故關。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盤陀嶺驛樓的所見所感。詩人登上驛樓,遠望嵩山,心中充滿向往之情,但又覺得這座高山似乎遙不可及,難以攀登。然而,美景使他的心情稍有開朗,他感到這座山是如此美好,只需稍作欣賞,就能帶來一絲愉悅。他認為明天將要啟程,前往南方的荒涼之地,而這里的美景已經足夠讓他心滿意足。最后,他決定再登高樓,遠望離開的故鄉。
賞析:
《盤陀嶺驛樓》以簡練而凝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熱愛和對離別的思念之情。首句“嵩少心期杳莫攀”,以嵩山為喻,表達了詩人對于遠大目標的向往,但又感到難以達到的無奈。接著,“好山聊復一開顏”,詩人在山的美景中找到了一絲慰藉,表達了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樂觀態度。第三句“明朝便是南荒路”,明天將要啟程,投身于南方的荒涼之地,這里可以理解為人世間的辛勞和困苦。最后一句“更上層樓望故關”,表達了詩人對離開故鄉的思念之情,也暗示了對未來的期待和對遠方的向往。
整首詩以嵩山為背景,通過描繪山的高峻和美麗,抒發了詩人對遠大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詩詞以簡練的語句、樸素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展示了他對自然景色的敏感和感悟。同時,詩人通過山水的對比,凸顯了人生的離別和辛勞,以及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期待。整首詩意蘊含深遠,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嵩少心期杳莫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án tuó lǐng yì lóu
盤陀嶺驛樓
sōng shǎo xīn qī yǎo mò pān, hǎo shān liáo fù yī kāi yán.
嵩少心期杳莫攀,好山聊復一開顏。
míng cháo biàn shì nán huāng lù, gèng shàng céng lóu wàng gù guān.
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層樓望故關。
“嵩少心期杳莫攀”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