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蕓閣少年應不識”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蕓閣少年應不識”全詩
蕓閣少年應不識,南山鈔主是前身。
分類:
作者簡介(陸暢)
陸暢(約公元820年前后在世)字達夫,吳郡吳縣(今蘇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末年前后在世。初居蜀,嘗為蜀道易一詩以美韋皋。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登進士第。時皋已沒,有與之不悅者,詆所進兵器皆鏤“定秦”字。暢上言“定秦”乃匠名,由是議息。為皇太子僚屬。云安公主出降,暢為儐相,才思敏捷,應答如流。因吳語為宋若華所嘲,作《嘲陸暢》一詩。后官鳳翔少尹。陸暢所作詩,全唐詩錄存一卷。
《題悟公禪堂》陸暢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悟公禪堂》是唐代陸暢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臨壇付法十三春,
家本長城若下人。
蕓閣少年應不識,
南山鈔主是前身。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作者在悟公禪堂臨壇修行的經歷。他在這里已經度過了十三個春天,家境本來是富裕的,但他卻像一個普通的下人一樣虔誠地奉行佛法。詩中提到的蕓閣少年指的是他的學生,他們可能無法理解他的修行之道。最后兩句表達了南山鈔主是他的前身,意味著他在佛法修行上的前輩和先導。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深沉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佛法修行的堅持和奉獻。他在悟公禪堂度過了長時間的修行,不論自身的出身背景如何,他都將自己置于普通人的地位,虔誠地投入到佛法的實踐中。通過對蕓閣少年的提及,詩人暗示了修行者和常人之間的隔閡,修行之道對于一般人來說可能是難以理解的。最后兩句則展示了作者對于佛法的敬重和對傳統的傳承的認同,他承認自己只是前人的繼承者,在佛法修行的道路上還有更高的境界等待著他。
整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有力的語言,傳達了作者對佛法修行的堅定信念和對傳統的尊崇。它展示了修行者內心的虔誠和對超越世俗的追求。同時,詩人也在表達對于修行道路的孤獨和對常人難以理解的無奈。這首詩詞在唐代的文學作品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突出了佛法修行者的境遇和心路歷程,給人以深思和啟迪。
“蕓閣少年應不識”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wù gōng chán táng
題悟公禪堂
lín tán fù fǎ shí sān chūn, jiā běn cháng chéng ruò xià rén.
臨壇付法十三春,家本長城若下人。
yún gé shào nián yīng bù shí, nán shān chāo zhǔ shì qián shēn.
蕓閣少年應不識,南山鈔主是前身。
“蕓閣少年應不識”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