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吏篙師語默齊”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津吏篙師語默齊”全詩
傾手奉觴看故老,擁流爭拜見孩提。
慚非杜母臨襄峴,自鄙朱翁別會稽。
漸舉云帆煙水闊,杳然鳧雁各東西。
作者簡介(李紳)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于烏程(今浙江湖州),長于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灸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卻渡西陵別越中父老》李紳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卻渡西陵別越中父老》譯文如下:海潮晚上,江風凜冽,渡口的吏員和船師默默地說話,一個個傾身奉上酒杯,看著離別的老人們,擁擠在人群中,爭相拜別年少時候見過的孩提。心中慚愧,沒有能像杜母一樣,來到襄峴送行,我只能自損地與朱翁別離在會稽。漸漸地,云帆冉冉升起,煙水茫茫,船越過了江水的寬闊,只剩下遙遠的水面,鳧雁在東西兩邊飛翔,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李紳在西陵渡口與越中的父老們告別的情景。詩人用海潮晚上和江風急的景象來烘托賦予了離別的憂傷與凄涼。渡口的吏員和船師默默地交談,表達了他們內心的情感。老人們紛紛拜別,彼此之間的人群擁擠,拜別的場面憂傷而激動。詩人內心慚愧,沒有能像杜甫的母親一樣,來到襄峴送行。最后,船只越過了寬闊的江水,獨自面對遙遠的水面,鳧雁在東西兩邊飛翔,象征著離散的孤獨和無可避免的別離。
整首詩以悲意貫穿,表達了詩人對離別的痛苦和無奈。通過描繪渡口和離別的場景,詩人將情感的寄托和對時光流轉不息的思考溶入其中,展現了人生的無常和別離的必然。詩中以海潮晚上和江風急的景象烘托出離別的憂傷,以老人們的拜別情景為細節,凸顯了詩人內心的愧疚和遺憾。最后,鳧雁的飛翔象征了離散的孤獨和無可避免的別離,給人以深沉的思索和感嘆。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凄美的意境,表現出詩人對離別的深情和對生命無常的思考,達到了情景交融,意境深遠的效果。
“津吏篙師語默齊”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uè dù xī líng bié yuè zhōng fù lǎo
卻渡西陵別越中父老
hǎi cháo wǎn shàng jiāng fēng jí, jīn lì gāo shī yǔ mò qí.
海潮晚上江風急,津吏篙師語默齊。
qīng shǒu fèng shāng kàn gù lǎo,
傾手奉觴看故老,
yōng liú zhēng bài jiàn hái tí.
擁流爭拜見孩提。
cán fēi dù mǔ lín xiāng xiàn, zì bǐ zhū wēng bié kuài jī.
慚非杜母臨襄峴,自鄙朱翁別會稽。
jiàn jǔ yún fān yān shuǐ kuò, yǎo rán fú yàn gè dōng xī.
漸舉云帆煙水闊,杳然鳧雁各東西。
“津吏篙師語默齊”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八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