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絲琴瑟自諧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素絲琴瑟自諧聲”全詩
鴻鵠羽毛終有志,素絲琴瑟自諧聲。
故橋秋月無家照,古井寒泉見底清。
猶有馀風未磨滅,至今鄉里重和鳴。
作者簡介(李紳)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于烏程(今浙江湖州),長于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灸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皋橋》李紳 翻譯、賞析和詩意
《皋橋》是唐代詩人李紳創作的一首詩,描述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對鄉土情懷的表達。
詩詞的中文譯文為:
伯鸞憔悴甘飄寓,
非向囂塵隱姓名。
鴻鵠羽毛終有志,
素絲琴瑟自諧聲。
故橋秋月無家照,
古井寒泉見底清。
猶有馀風未磨滅,
至今鄉里重和鳴。
詩人自稱是伯鸞,意指自己在世俗中顛沛流離的經歷,化作了憔悴的形象,甘心漂泊寄居異鄉。他并不想在囂塵的宣揚中暴露自己的真實姓名。他將自己比作飛鳥鴻鵠,雖然羽毛尚未展翅,但內心中依然懷有崇高的志向。他用素絲琴瑟自諧和的比喻,表達了自己內心與外界和諧共鳴的愿望。
詩中描述了一個古老的橋梁,秋夜的月光無法照亮它。古井中的寒泉清澈見底,這些景象充滿了歲月的滄桑之感。最后兩句表達了風依然吹拂鄉里的情景,樂聲遠遠傳來,讓他想起了家鄉的溫暖和重要性。
這首詩詞流露出詩人在流浪和孤獨中的思考,同時也表達了對故土的眷戀。詩人通過描繪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對鄉土的思念,表達了一種對自由和心靈歸屬的追求,以及對傳統文化和人際關系的關懷。詩詞通過對個人經歷和家鄉情感的抒發,反映了作者內心深處的苦悶和對真實自我的追求。
“素絲琴瑟自諧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āo qiáo
皋橋
bó luán qiáo cuì gān piāo yù, fēi xiàng xiāo chén yǐn xìng míng.
伯鸞憔悴甘飄寓,非向囂塵隱姓名。
hóng hú yǔ máo zhōng yǒu zhì,
鴻鵠羽毛終有志,
sù sī qín sè zì xié shēng.
素絲琴瑟自諧聲。
gù qiáo qiū yuè wú jiā zhào, gǔ jǐng hán quán jiàn dǐ qīng.
故橋秋月無家照,古井寒泉見底清。
yóu yǒu yú fēng wèi mó miè, zhì jīn xiāng lǐ zhòng hé míng.
猶有馀風未磨滅,至今鄉里重和鳴。
“素絲琴瑟自諧聲”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