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為應仙才”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自為應仙才”全詩
山秋夢桂樹,月曉憶瑤臺。
雨雪依巖避,煙云逐步開。
今朝龍仗去,早晚鶴書來。
分類:
作者簡介(沈亞之)
沈亞之(781—832),字下賢,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工詩善文,唐代文學家。沈亞之初至長安,曾投韓愈門下,與李賀結交,與杜牧、張祜、徐凝等友善。舉不第,賀為歌以送歸。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第進士。涇原李匯辟掌書記,后入朝為秘書省正字。大和初,柏耆為德州行營諸軍計會使,召授判官。耆貶官,亞之亦貶南康尉。后于郢州掾任內去世。沈亞之兼長詩、文、傳奇,曾游韓愈門下,以文才為時人所重,李賀贈詩稱為“吳興才人”
《別龐子肅》沈亞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別龐子肅》是一首唐代的詩詞,作者是沈亞之。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自為應仙才,丹砂煉幾回。
山秋夢桂樹,月曉憶瑤臺。
雨雪依巖避,煙云逐步開。
今朝龍仗去,早晚鶴書來。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龐子肅的離別之情。詩人自稱有應仙之才,曾多次修煉仙丹。他描繪了山中秋天的景色,夢見了桂樹,想起了瑤臺(傳說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詩人通過描繪山中的雨雪、煙云以及自然景觀的變化,表達了他對友人離去的感傷之情。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希望友人龐子肅能夠早日歸來的期盼。
賞析:
《別龐子肅》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情別離之情。詩中運用了豐富的自然景物描寫,通過山秋的桂樹、月曉的瑤臺、雨雪的避隱和煙云的散開,展現了大自然的變化和詩人內心的情感波動。這些景物的描繪既是對友人離去的感傷之情的象征,也是表達詩人對友人歸來的期待。
詩詞整體給人以淡雅、抒情的感覺,通過簡潔的語言將離別之情和對歸來的盼望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詩人通過自己的修煉經歷以及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人與自然、心靈與情感的交融之美。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表達內心情感,使讀者在感受到離別的哀傷之余,也能感受到對友人歸來的期待與希望。
“自為應仙才”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ié páng zi sù
別龐子肅
zì wèi yīng xiān cái, dān shā liàn jǐ huí.
自為應仙才,丹砂煉幾回。
shān qiū mèng guì shù, yuè xiǎo yì yáo tái.
山秋夢桂樹,月曉憶瑤臺。
yǔ xuě yī yán bì, yān yún zhú bù kāi.
雨雪依巖避,煙云逐步開。
jīn zhāo lóng zhàng qù, zǎo wǎn hè shū lái.
今朝龍仗去,早晚鶴書來。
“自為應仙才”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