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茁者蓬”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彼茁者蓬”全詩
彼茁者蓬,壹發五豵,于嗟乎騶虞!
騶虞翻譯及注釋
翻譯
從繁茂的蘆葦叢,趕出一群母野豬。哎呀真是天子的好獸官!
從繁茂的蘆葦叢,趕出一窩小野豬。哎呀真是天子的好獸官!
注釋
⑴騶(zōu)虞(yú):一說獵人,一說義獸,一說古代管理鳥獸的官。
⑵茁(zhuó):草木茂盛貌。葭(jiā):初生的蘆葦。
⑶壹:發語詞。一說同“一”,射滿十二箭為一發。發:發矢。一說“驅趕”。五:虛數,表示數目多。豝(bā):母豬(此處因文意應為雌野豬)。
⑷于(xū)嗟乎:感嘆詞,表示驚異、贊美。于,通“吁”,嘆詞,表示贊嘆或悲嘆。
⑸蓬(péng):草名。即蓬草,又稱蓬蒿。
⑹豵(zōng):小豬。一歲曰豵(此處因文意應為一歲的小野豬)。
騶虞鑒賞
此篇之所以有不同的解釋,分歧主要源于對“騶虞”一詞的理解。堅持“詩教”的學者們視騶虞為仁獸,認為此詩是描寫春蒐之禮的,人們驅除害獸,但又獵不盡殺,推仁政及于禽獸,但是將騶虞解釋為獸名最大的缺點是與詩意不能貫通。有人說,“騶虞”是一種義獸,它不食活物,只食死物,有著慈悲心懷;還有人說,詩中的“騶虞”所指并非義獸,而是管鳥獸的官職,指代專門管鳥獸的官吏。《魯詩》就已將“騶”釋為天子之囿,將“虞”釋為司獸之官,今人鮑昌《釋〈騶虞〉》一文,解“騶”為飼養牲畜的人,解“虞”為披著虎皮大聲呼叫的人,將騶虞合訓為獵人。
全詩兩章,每章三句,第一章首句“彼茁者葭”,“葭”是初生的蘆葦,長勢甚好,故用“茁”來形容。用“茁”還有一個好處,一下子就把蓬勃向上的氣息散發出來了。此句點明了田獵的背景,當春和日麗之時。風煦潤物,花木秀出,母豬藏匿在郁郁蔥蔥的蘆葦之中,極為隱秘,獵人卻能夠“壹發五豝”,所獲不菲。第二章首句“彼茁者蓬”,“蓬”指蓬蒿,草本植物。在這里,蘆葦也好,蓬蒿也好,都不是什么主角,只是用來點綴鮮花的綠葉。此句指出行獵是在蓬蒿遍生的原野,天高云淡,草淺獸肥,雖然獵物小豬不易被發覺,但獵人仍然能夠“壹發五豵”,輕松從容。打獵的地點、背景在變,但獵人的收獲同樣豐厚,足見其射技之高超。作者截取了行獵過程中的兩個場景,簡筆淡墨,勾勒出獵人彎弓搭箭、射中獵物的生動畫面,可謂以少少許勝多多許。
關于“壹發五豝”與“壹發五豵”有多種解釋。有人說“壹發”是指射出一支箭;有人說“壹”不是確數,“壹發”只是泛指射箭的動作;有人說“壹”是指一打,即十二,“壹發”是指射出十二支箭;還有人說這其實指的是一次驅車狩獵的行為。“豝”可能是公豬也可能是母豬,“豵”是指小豬。其實是雄是雌,是大是小關系都不大,因為這里主要想說明獵物之多,以引出末尾的感嘆句:“于嗟乎騶虞”。
騶虞創作背景
此詩為贊美騶虞而作,但對贊美的對象即“騶虞”所指尚存較大分歧。有學者認為此詩是贊美為天子管理鳥獸的小官吏的詩歌,還有學者認為此詩是贊美獵人的詩歌。《毛詩序》認為這首詩是歌頌文王教化的詩作,說:“人倫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純被文王之化,則庶類蕃殖,蒐田以時,仁如騶虞,則王道成也。”朱熹《詩集傳》發揮此義,宣傳“詩教”,說:“南國諸侯承文王之化,修身齊家以治其國,而其仁民之余恩,又有以及于庶類。故其春田之際,草木之茂,禽獸之多,至于如此。而詩人述其事以美之,且嘆之曰:此其仁人自然,不由勉強,是即真所謂騶虞矣。”舊說另有樂賢者眾多、怨生不逢時、贊騶虞稱職等說,今人高亨《詩經今注》、袁梅《詩經譯注》則認為是小奴隸為奴隸主放豬,經常受到騶虞(獵官名)的監視欺凌,有感而作。
還有人認為,這是一首贊美自然生息繁盛的小詩,對神獸深懷感恩之心的詩。春夏之交,蘆葦茁壯繁茂,蓬蒿綠意蔥蘢,行走在這草木深密的山野之間,隨手撥開密密匝匝的草叢,發現一窩一窩的母野豬、小野豬,三五成群。深山野林里有如此多的禽獸,應感謝騶虞這個神獸,因為它的不食生物仁心護佑,使得眾生靈得以繁衍生息。詩人可能想借此以歌國家統治者的神圣與仁政。因為管理者的仁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這和大自然是一個道理。
“彼茁者蓬”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ōu yú
騶虞
bǐ zhuó zhě jiā, yī fā wǔ bā, yú jiē hū zōu yú!
彼茁者葭,壹發五豝,于嗟乎騶虞!
bǐ zhuó zhě péng, yī fā wǔ zōng, yú jiē hū zōu yú!
彼茁者蓬,壹發五豵,于嗟乎騶虞!
“彼茁者蓬”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