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門無馬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過門無馬跡”全詩
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
帶病吟雖苦,休官夢已清。
何當學禪觀,依止古先生?
作者簡介(姚合)

姚合,陜州硤石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詩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進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稱為姚武功。調富平、萬年尉。寶歷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歷監察御史,戶部員外郎。出任荊、杭二州刺史。后為給事中,陜、虢觀察使。與馬戴、費冠卿、殷堯藩、張籍游,李頻師事之。詩與賈島齊名,號稱“姚、賈”。仕終秘書監。合著有詩集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及選王維、祖詠等十八人詩,為極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詩聯,敘其措意,各有體要,撰詩例一卷,(均《唐才子傳》)并傳于世。
閑居賞析
姚合極稱賞王維的詩,特別追求王詩中的一種“靜趣”,此詩就反映了這個傾向。
首兩句:“不自識疏鄙,終年住在城。”姚合自稱“野性多疏惰”(《閑居遣懷》其八)。一個性格疏懶,習于野性的人,認為不適宜為官臨民,這在旁觀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這點,終年住在城里,絲竹亂耳,案牘勞形,求靜不得,求閑不能,皆由于自己的“不自識”。本不樂于城市,今終年住在城里,總得自己尋個譬解。古人說,大隱隱于市,因此認為在城市亦算是隱居。“縣去帝城遠,為官與隱齊。”(《武功縣詩》)自己作這樣一番解釋,是明心跡,也見心安理得了。這兒寫身處縣城,卻透露了心地的靜趣。
景況也確是這樣:“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這第二聯寫的正是適應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從首二句一氣貫注而來。沒有馬跡過門,就是表明來訪者稀少,為官很清閑。蟬聲聒噪,充滿庭院,是因無人驚擾,反覺鬧中處靜;寫的滿耳聲音,卻從聲音中暗透一個“靜”字。上句寫出清閑,下句寫出清靜。正是于有聲處見無聲,反感靜意籠罩。
在這清閑、清靜的城中一隅,詩人是“帶病吟雖苦,休官夢已清”。這第三聯從“病”寫性情。病,帶點小病,舊時往往成為士大夫的風雅事;病而不廢吟詠,更顯得閑情雅致。現今“休官”,連小小的職務也不擔任之后,真是夢境也感到很清閑,很清靜了。寫來步步幽深,益見靜境。唐人由于受佛家思想影響,有所謂更高一層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于“禪”,所以第四聯作者自問:“何當學禪觀,依止古先生?”何時能摒除一切縈心的俗務,求古先生(指佛)學這種禪觀呢?觀,即觀照。妄念既除、則心自朗然無所不照。這樣的境界,就是禪觀(即禪理、禪道),是清閑、清靜的更高一境。借禪理說心境,表現了詩人對當時吏治腐敗、社會黑暗的鄙視厭惡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所追求的藝術上靜趣的境界。
姚合是寫五律的能手。他刻意苦吟,層層寫來,一氣貫注;詩句平淡文雅,樸直中寓工巧,而又暢曉自然,所以為佳。
“過門無馬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án jū
閑居
bù zì shí shū bǐ, zhōng nián zhù zài chéng.
不自識疏鄙,終年住在城。
guò mén wú mǎ jī, mǎn zhái shì chán shēng.
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
dài bìng yín suī kǔ, xiū guān mèng yǐ qīng.
帶病吟雖苦,休官夢已清。
hé dāng xué chán guān, yī zhǐ gǔ xiān shēng?
何當學禪觀,依止古先生?
“過門無馬跡”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