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憶終南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卻憶終南里”全詩
鐘磬遙連樹,星河半隔山。
石中泉暗落,松外戶初關。
卻憶終南里,前秋此夕還。
作者簡介(鄭巢)
鄭巢,[唐](約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不祥,錢塘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大中間,舉進士。姚合為杭州刺史,巢獻詩游其門館。合頗獎重,凡登覽燕集,巢常在側。后不仕而終。巢著有詩一卷,《唐才子傳》傳于世。
《宿天竺寺》鄭巢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宿天竺寺》是唐代詩人鄭巢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暮色籠罩著潭上的寺廟,我獨自住在白云之間。
遠處的鐘聲和磬聲與樹木遙相呼應,星河在山的一半遮掩。
石頭中的泉水暗自流淌,松樹外的大門初次關閉。
我回憶起終南山里的景色,這個秋天的夜晚又如此相似。
詩意:
《宿天竺寺》描繪了詩人鄭巢在天竺寺度過一夜的景象。詩人置身于潭上的寺廟中,感受著暮色的降臨。他獨自一人住在白云之間,與自然相伴。遠處傳來的鐘聲和磬聲與周圍的樹木回應相互交融,形成一種寧靜的氛圍。星河在山的一半遮掩,增添了一份神秘感。石頭中的泉水悄然流淌,而寺廟的大門也在這個時刻關閉。在這樣的夜晚,詩人回憶起曾經在終南山的美景,感慨萬千。
賞析:
《宿天竺寺》通過描繪寺廟的景象,展示了詩人對自然和寧靜的追求。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如“鐘磬遙連樹,星河半隔山”,創造了一種景色和聲音的交融感。石頭中的泉水和松樹外的大門的描寫,給人以靜謐和神秘的感覺。最后,詩人回憶起終南山的景色,表達了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之情。整首詩以自然景色和內心思緒的交織展示了詩人對于寧靜、回憶和自然之美的感悟。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復雜的情感,同時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使讀者沉浸在詩人的情感和體驗中。詩中的意象和對比營造了一種寧靜、神秘和富有詩意的氛圍,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自然與人心的共鳴。
“卻憶終南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ù tiān zhú sì
宿天竺寺
mù guò tán shàng sì, dú sù bái yún jiān.
暮過潭上寺,獨宿白云間。
zhōng qìng yáo lián shù, xīng hé bàn gé shān.
鐘磬遙連樹,星河半隔山。
shí zhōng quán àn luò, sōng wài hù chū guān.
石中泉暗落,松外戶初關。
què yì zhōng nán lǐ, qián qiū cǐ xī hái.
卻憶終南里,前秋此夕還。
“卻憶終南里”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四紙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