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知寺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人知寺路”全詩
潭黑龍應在,巢空鶴未還。
經年來客倦,半日與僧閑。
更共嘗新茗,聞鐘笑語間。
作者簡介(張祜)

張祜 字承吉,邢臺清河人,唐代著名詩人。出生在清河張氏望族,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張祜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全唐詩》收錄其349首詩歌。
《題普賢寺》張祜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普賢寺》是唐代張祜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誰知道通向普賢寺的路,
松竹樹影遮掩著春山。
潭水黑暗中龍應該在,
鳥巢空空,鶴還未歸還。
幾年來的客人都感到疲倦,
與僧人一同度過半日閑暇。
再次共品新鮮的茶香,
聽著鐘聲和歡笑的對話。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張祜在普賢寺的一番景象。他在寺廟中感受到了寧靜與自然的氛圍,詩中通過描繪松竹、春山、潭水、龍和鶴等元素,展現了一幅寧靜而美麗的景色。詩人與僧人共度時光,品茗、聆聽鐘聲和笑語,表達了對寺廟生活和禪修修行的向往與享受。
賞析:
1. 自然景色的描繪:詩人通過松竹、春山、潭水等自然元素的描繪,展示了普賢寺的寧靜和美麗。這些景物與禪修的氛圍相得益彰,給人以寧靜和舒適的感受。
2. 對禪修生活的贊美:詩人與僧人一同度過半日閑暇,共品茗、聆聽鐘聲和笑語。這表達了詩人對禪修生活的向往和贊美,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中與僧人交流,可以獲得內心的寧靜與滿足。
3. 情感的表達:詩中的來客倦、聞鐘笑語間等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感受和情感狀態。詩人通過與自然和僧人的互動,舒緩了旅途勞頓帶來的疲憊,獲得了內心的寧靜和喜悅。
總體而言,《題普賢寺》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禪修生活,表達了詩人對寧靜與美好的向往,以及在寺廟中找到內心寧靜和喜悅的體驗。這首詩詞給人以寧靜、舒適和愉悅的感受,展現了唐代文人對禪修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然景色的贊美。
“何人知寺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pǔ xián sì
題普賢寺
hé rén zhī sì lù, sōng zhú àn chūn shān.
何人知寺路,松竹暗春山。
tán hēi lóng yīng zài, cháo kōng hè wèi hái.
潭黑龍應在,巢空鶴未還。
jīng nián lái kè juàn, bàn rì yǔ sēng xián.
經年來客倦,半日與僧閑。
gèng gòng cháng xīn míng, wén zhōng xiào yǔ jiān.
更共嘗新茗,聞鐘笑語間。
“何人知寺路”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七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